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强化教案.docxVIP

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强化教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强化分析摘要: 从影响管内对流换热的因素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管内流体流动状态、表面形状、物性、脉动等对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介绍了利用缩放管、金属泡沫管、纳米流体、高压电场等强化换热的方法。对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大温差管内对流换热的应用及其强化方法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管内;对流;换热;强化换热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nhancing Methods of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TubesLei ChangkuiSafety Engineering Class 1002 1003070210Abstract:Some factors we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convection flow state,phase-transformation,geometric factors, fluid pulse, flui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viscosities. At the same time,some methods of enhancing heat transfer in tubes were also summarized,such as additives,electro-hydro-dynamical,metal foam filled pipes etc.Finally,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thod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were analyzed in high-medium temperature solar power systems.Key Words:tube,convection,heat transfer,heat transfer enhancing0 引言管内对流换热过程广泛存在于化工、动力、制冷及太阳能热利用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各种热交换设备中,是一个传热温差和流体流动阻力并存且相互影响的复杂传热过程。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热交换设备迫切需要符合节约能源、节省材料和降低成本的要求,这对强化设备的换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热量传递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以及热辐射三种,因此强化传热的方法也势必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作为热交换器中管内热流体的主要传热方式,管内对流换热的强化在热交换器强化换热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理论及已有实验的角度对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换热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对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中大温差管内对流强化换热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1 管内对流换热的理论分析1.1 边界层理论边界层是由于流体的黏滞性,在紧靠其边界壁面附近,流速较势流流速急剧减小,形成的流速梯度很大的薄层流体,又称为流动边界层[1]。1940年德国普朗特提出著名的边界层概念后,经过发展,流体力学的研究已经证明,黏性流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流态: 层流(Re<2 000)及湍流(Re10000)。层流是流体微团沿着主流方向作有规则的分层流动,而湍流时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剧烈的混合,因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湍流传热的强度自然要较层流强烈。湍流时的传热除贴壁的滞流内层外,湍流核心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较为平坦,主要热阻存在于滞流内层中。由于滞流内层极薄,温度梯度甚大,所以湍流传热强度远远超过层流。对于强制对流,若忽略自然对流的影响,其一般准则数关系式为Nu=f(Re、Pr)在一定范围内,这个关系式可整理成如下形式: 式中,Nu是努塞尔数;Re是雷诺数;Pr是普朗特数;系数c,指数m、n依影响因素不同由实验测定。1.2 场协同理论针对静止坐标系下的流动换热问题,有学者从二维层流边界层能量方程出发,重新审视了热量输运的物理机制,把对流换热比拟成有内热源的导热过程,并指出热源强度不仅决定于流体的速度和物性,而且取决于流速和热流矢量的协同: 流动的存在可能强化换热,也可能并无实质贡献甚至减弱换热,并以二维平板层流边界层问题为例提出了场协同理论[2],得到了Nu数与温度梯度之间的关系,定义了表征速度场和温度场协同程度的场协同数Fc,其中Fc的表达式为场协同理论提出以来,对于其在静止坐标系下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从抛物型方程拓展到椭圆型方程;通过磁场改变方腔自然对流速度场,强化换热,将传递势容耗散极值原理应用于对流换热,获得了黏性耗散一定的条件下的最优速度场;把场协同理论的应用从层流拓展到湍流,提出采用多纵向涡强化管内对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