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通濠河博物馆群独特气韵
南通濠河博物馆群独特气韵中外瞩目 名声鹊起
2011年11月8日,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一群参加“纺织文化之旅”的外国“织女”们在馆长吴元新的指导下,极有兴致地学习操作纺纱车,并兴奋地向记者展示她们当天和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制作的蓝印花布台布。连日来,这批来自瑞典、丹麦的23位女性纺织工作者畅游南通,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沈寿艺术馆、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等环濠河博物馆,观摩和学习刺绣、蓝印花布制作、纺织等传统工艺,感受中国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外国友人专程造访南通的环濠河博物馆群,并不是新鲜事。去年11月,参加上海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的近600名全世界博物馆界的专家相聚南通,慕名参观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博物馆群。作为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相得益彰的馆藏风格,深深吸引了大英博物馆亚洲部研究员史明理博士。她对“环濠河博物馆群”现象充满兴趣,特地要了相关资料,表示“回去作些研究”。此行的外宾中,还有国际博协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席安奈特,当她踏上了南通这座“博物馆之城”的土地时,同样发出连连惊叹。早在2005年,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时,来通参加活动的国际博协主席库敏斯也为环濠河博物馆群的风采所折服。
“目前,环濠河一批正常开放的博物馆已集体注册为国际博协的会员单位。”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杜嘉乐透露,去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榜上有名,该项目也是全国47个入选项目中唯一一个文博单位。
据统计,环濠河博物馆群现有20家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4座,行业博物馆9座,民营博物馆7座。有各类专业人员255个,全年举办各类展览86场,文物藏品123970件,年接待观众114万多人次,已有10余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其中,国字号的珠算博物馆、审计博物馆等主流场馆在国内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眼下,南通市正在积极筹建中国慈善博物馆、中国眼科博物馆、中国环境博物馆等三大国家级博物馆。
文博产业 初露端倪
盛夏的南通博物苑,绿意盎然,风景秀丽,别有一番诗情画意。百余年的岁月沉淀,让这座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拥有了一份别样的历史厚重感,博物苑游客服务中心人来人往,为这座百年老苑再添新韵。
这个服务中心集旅游、购物、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总投资1000万元。真正现代化的博物馆,可以看,可以逛,也可以休闲,能让参观者待上一整天。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化的经营,对博物馆和游客来说是双赢的。眼下,博物苑正着手设计推出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含金量的旅游产品。
与国有博物馆相比,民营博物馆的产业化发展更加迫在眉睫。在环濠河博物馆群中,民营博物馆占近1/3。没有政府拨款,纯粹靠自收自支,民营博物馆的生存之道更加令人关注。
对于这一点,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深有体会,“博物馆要走以文养文的道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2008年,沈寿艺术馆成功改制,摘掉“事业单位”的帽子,披上“民办”的外衣。抓住改制的契机,近年来,沈寿艺术馆不断拓宽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弘扬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
自2009年,沈寿艺术馆制作的精美沈绣《奥巴马总统合家欢》,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亲手赠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后,一时间名声大振,随着14家媒体纷至沓来,四面八方的订单也紧随而至。卜元透露,该馆已与国务院礼宾司、外交部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沈寿艺术馆还开办了文博商行,常年开办书画展、鉴定古玩、开发民间家具等,想方设法创收,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走市场化道路,不断开发风筝产品,是风筝博物馆创收的主要途径。“我们馆每年都会推出五六只大型创意风筝,目前已开发出6大类、20多个品种的大小风筝。”风筝博物馆工作人员徐俊华介绍,这几年,礼品风筝销路一年比一年好,不少大型企业还来博物馆定制极具企业文化特色的风筝。现在,该馆平均每年风筝销售额达10多万元。
作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每年都会花上大量时间外出参加各类展览。“一方面是为了宣传南通的非遗项目——蓝印花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握市场的需求。”近年来,蓝印花布博物馆积极走产业化道路,其注册的“蓝艺”品牌,旗下设有服饰、包袋、鞋帽、台布挂壁、工艺品等五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只有与市场相结合,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与保护!”吴元新认为,民办博物馆不能仅仅当“花瓶”,必须开门办馆,自谋出路,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
“文博产业,大有可为!”杜嘉乐举例说,博物馆对外提供文物复制技术,比单纯卖复制字画更有市场,博物馆的创意经济具有无限可能。他透露,南通市正筹划举办中国博物馆民间收藏博览会,意在吸引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参与,打造一个集展览、鉴宝、讲座、拍卖于一体的大型文化产业活动,放大南通“博物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