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科技大会主题报告6
加强科技创新 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提升油田核心竞争力
——在胜利油田技术创新大会报告
同志们:
这次胜利油田技术创新大会,是在建党90周年,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产油10亿吨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十一五”油田科技工作,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科学部署“十二五”和近期重点科技工作,积极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暨精细管理深化年”主题活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推进器”作用,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为油田科学发展、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强力支撑。
一、“十一五”油田科技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油田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坚持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油田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根本动力,紧紧围绕油田勘探开发中心任务,大力实施科技兴油战略,共承担国家级课题42项、集团公司课题196项,实施油田课题960项。科技创新呈现强劲势头,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和可喜进步,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奖励181项,实现了连续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同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969件(其中发明专利48件)。五年来,油田依靠科技进步新增探明储量2.27亿吨,新增可采储量6925万吨,新增原油产量1686万吨,科技成果应用率达90%以上。勘探开发理论创新成效显著,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综合配套技术系列持续发展完善,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
总结这些成果,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十九项成果:
(一)深化基础研究,勘探开发理论取得重大突破。油田坚持把基础理论研究作为科技创新之源,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加强机理、机制及其主控因素的研究,勘探开发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一是不断完善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在薄互层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勘探上,打破了“分布局限、构造控藏”的传统认识,建立了“三古控砂、时空一体”沉积模式,揭示了“三元控藏、压吸充注”成藏规律,明确了滩坝砂体大面积分布、大面积含油的成因成藏机制。攻关形成地球物理精细描述技术,大大提高了薄互层储层预测与有效储层评价精度,见油层成功率95.6%,高出同期济阳坳陷探井总见油层成功率20%以上。东营南坡原本孤立的12个油田实现了连片,新增探明储量1.15亿吨、控制储量1.21亿吨。同时,在其它凹陷或地区发现了6个1000万吨级以上规模勘探区块,使滩坝砂岩成为重要增储领域。在中深层砂砾岩油藏勘探上,突破了“扇间储层不发育、构造形态控藏”的传统认识,攻关形成了旋回划分对比技术和砂砾岩储层评价技术,建立了砂砾岩体扇根封堵成藏模式及油藏综合评价方法,极大开阔了砂砾岩体勘探视野,带动了整个陡坡带中深层砂砾岩体潜力与方向评价。2009年,盐家地区上报砂砾岩扇体探明储量4167万吨、丰度260万吨/平方千米,是油田继2003年整装上报郑家探明储量以来丰度最高、最整装的规模储量区块。“十一五”期间,陡坡砂砾岩油藏累计新增探明储量6333万吨、控制储量4113万吨,成为近期规模储量增长的新亮点。
二是创新形成化学驱加合增效理论。形成了以“一个核心、两个基础、四个机制”为内涵的聚合物加合增效理论,从分子水平、纳米尺度研究化学剂之间及其与原油、岩石、多孔介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创立了复杂油水体系分子模拟方法和固液界面分子行为量化表征方法,明确了“油剂相似富集,阴非加合增效,聚表抑制分离”的二元复合驱油致效机理,研发出二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预交联复合驱等新型化学驱油体系,指导形成以二元复合驱技术为代表的化学驱油配套技术系列。在孤东油田开展的国内首例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取得显著效果,二元复合驱技术“十一五”推广应用10个项目,覆盖地质储量10018万吨,累计增油318万吨,平均提高采收率10.2%。该技术已经成为中石化专有技术,引领了国内外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
三是进一步深化稠油热化学机理认识。深入开展高温条件下化学剂与蒸汽的协同作用研究,从分子层面开展高温条件下化学剂在油水界面分布特征、对储层孔渗结构的影响、油水界面张力变化规律等方面系统研究,明确了“热力化学复合降粘,多相组合流度控制” 的协同作用主导机理,指导新疆浅层超稠油油藏实现了有效动用和单113等东部中深层特超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动用储量2300万吨,新建产能39万吨。
四是创新了稠油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理论。针对胜利稠油“深、稠、水、敏、薄”等特点,创建了“粘渗组合控制,油水差异渗流”为核心的稠油热采非达西渗流理论,揭示了“整体富集、条带水淹”的稠油热采剩余油分布模式;针对低渗透油藏注采井距大、难以建立有效驱替的问题,开展了启动压力、渗流流态等一系列渗流机理研究,确定了油水两相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与空气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实现了低渗透油藏流态分布的定量描述,确定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