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版汽车理论复习
汽车理论复习索引2011-6-11
F1、p4第1行到第2行。“地面沿轮胎的((滚动阻力偶”
在本页空白处加:“汽车滚动阻力以滚动阻力偶的形式出现”
F2、p7第5行到第7行。“由上式可知((滚动阻力Ff 。”
F3、p13第4行。
F4、p14第4行、第5行。“附着率是((最低附着系数。”
在本页空白处加:
“后驱动汽车的后驱动轮的附着率C(2可表达为
不同的行驶工况所要求的附着率是不一样的。
汽车的附着条件是:
(≥C(2
C(2越小越容易满足附着条件。”
F5、p15在本页空白处加:
“
车轮中心受到侧向力Fy,则地面给车轮以侧偏力FY,并产生侧偏角((k为侧偏刚度)。在侧偏角较小时,FY与(成线性关系。”
F6、p16第3行到第4行“轿车轮胎((是负值”(书中ka即k)
正的车轮侧向力,产生负的车轮侧偏力,产生正的车轮侧偏角,产生正的回正力矩。
F7、p24在本页空白处写:
“
其中FYr是外倾地面侧向力
kr是外倾刚度,为负值
r是车轮外倾角”
F8、①p25在本页空白处写:
“
其中((是外倾侧偏角
kr是外倾刚度,为负值
k是侧偏刚度,为负值
r是外倾角”
②“若车轮侧向力为正,那么地面侧偏力为负、车轮侧偏角为正、回正力矩为正。
若外倾角为正,那么车轮中心侧向力为正、地面侧向力为负、车轮侧偏角为负、回正力矩为负。”
F9、p46第2行到第8行。“为了便于((加速度,m/s2”
在此公式空白处写:
“式中去掉(,等式右边为平移质量的加速阻力;保留(为平移质量的加速阻力,加上回转质量的加速阻力。”
F10、p47第2行(表达式。式中If 、IW见p46相关词条。
在此公式空白处写:
“有的越野汽车1档(值甚大,有可能使得汽车的2档加速度大于1档的。”
F11、P48倒数第12行到倒数第9行。
F12、p64倒数第7行到倒数第3行。“双离合器((总为正”
F13、p65在本页空白处写:(或另附页)
①“熟悉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原始特性)。
②熟悉变矩器的基本参数:
其中K变矩比, TT涡轮转矩, TP泵轮转矩
其中i变矩器速比, nT涡轮转速,nP泵轮转速
其中(变矩器效率, i变矩器速比
其中(p泵轮转矩系数,(工作油密度、g重力加速度、D变矩器有效直径
③汽车工况对变矩器的参数的影响可用透过度p表示,透过度是变矩器的重要性能参数。
其中Tpo为涡轮不转动时泵轮的转矩 (po为涡轮不转动时泵轮的转矩系数 Tpc为偶合器工况即变矩比K为1时泵轮的转矩 (pc为偶合器工况即变矩比K为1时泵轮的转矩系数。
P=1表示变矩器为不透性 P<1表示变矩器为反透性 P>1表示变矩器为正透性。
显然只有正透性符合汽车的使用要求,在实际设计时,要求P>1.2,通常乘用车(轿车)≥2 、其他车辆≥1.3-1.8。
④正透性变矩器汽车,在上坡时因为速比减小,泵轮转矩系数增大,而增加了爬坡能力。
⑤变矩器汽车通常都有良好的低速动力性、良好的起步性、发动机不易熄火以及能吸收过载等优点,但它的高速动力性略差,有时最高车速有可能降低。但是由于:变矩器汽车较之机械变速器汽车,低速动力性好,加速时间少,停车时间也少,所以变矩器汽车的平均行驶车速,通常比机械变速器汽车高些。
在机械变速器汽车的驱动力—行驶距阻力曲线图中,其纵坐标与1档驱动力曲线之间有1个空白,说明此处无驱动力,只能通过离合器的滑摩提供起步时的驱动力,以实施起步。对于变矩器汽车来说,完全相反,此处的驱动力很大,起步性很好。”
F14、p66
公式2—28(其中Fb即为Fxb,下同)为不抱死的条件,否则即发生抱死。一直到本页第17行。“((滑移现象”(此处“拖滑”改“滑移”)
曲线图2—29。Fp1左为车轮未抱死的区域,右为车轮抱死的区域。据此可分析:制动力大小、满载空载、(大小不同情况的抱死关系。
F15、①p67在本页空白处写:
“
其中S为制动距离、uao为制动初速度、((2为制动间隙消除时间、((2制动力增长时间、(bmax为最大制动减速度。
②此处所指制动距离是指:开始踩制动踏板,到完全停车的距离。它包括制动器起作用,和持续制动两个阶段中汽车所驶过的距离,S2和S3,相应的时间是(2和(3。”
③制动时,希望车轮滑动率为15%—20%,此时出现最大纵向附着系数。
F16、p70倒数第8行到倒数第3行。
F17、p72倒数第2行到p73第2行。“首先不希望((稳定性。”
F18、p74公式2—36,请理解其静态部分(Gb/L、Ga/L)动态部分(G(hg),以及轴荷转移,
即前轴负荷增加,后轴负荷减少。
F19、p75倒数第6行到倒数第4行“我们把(((2-41)”
F20、p76第2行到本段结束。“理想的((理想制动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