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中医诊断 - 第1章介绍
《中医诊断学》 目录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 定义:论述中医诊断疾病 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 方法与技能的一门课程 内容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与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特点 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 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 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与精确的辩证分析 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辩证关系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与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黄帝内经》与《难经》 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 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华佗的《中藏经》 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 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 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与的《脉经》 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 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 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 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 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 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专论诊法 对脉学极为有益 滑伯仁的《诊家枢要》 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 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 张子与重视症状鉴别 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 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27种脉,编成歌诀,便于诵习 明代李时珍著《濒湖脉学》 等把脉学与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清代李延星《脉诀汇辨》 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 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地介绍四诊理论与方法 在舌诊方面 元代杜清碧增补敖氏《伤寒金镜录 明代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 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 傅松元的《舌胎统志》等对察舌辨证多有研究 明清时期对辨证的研究更为深入,尤以伤寒、温病的诊断与辨证最为突出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 特别是清代程钟龄《知觉心悟》 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大法 明清重《伤寒论》,致力于六经辨 证研究的约百余家,各有精避见解 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明初王初道的《医经溯洄集》 明清创温病的辨证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焦辨证 对温热病病变 表坎特征的研究 对温热病病转变规律的研究 1917年,曹炳章著《彩图辨舌指南》 把辨舌诊断与治法并提,内容翔实,多为经验之谈 建国以来 运用电子仪器描记脉图研究脉学,以微型电子 计算机输入常见病辨证论治系统研究辩证学等 等。为中医诊病、辨证开避了新途径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定义: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 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望 闻 问 切 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 “司外揣内”(《灵枢·外揣》) 大都蕴藏于内 仅望其外部的神色 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 而没有直接察病变的所在 判断病的本质原理 “从外知内”(《灵枢·论疾诊尺》) 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 视其外应、测知其内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一定的、相应的外在病形,即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 脏腑受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二、诊断学原则 1、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整体观的基本特点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 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人体一理发生病变 局部可以影响全身 全身病变也可反映于某一局部 外部有病可以内传入里,内脏有病也可以反映于外 精神刺激可以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脏腑有病也可以造成精神活动的异常 互相关系 疾病的发展也与气候及外在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体的病变 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公务员管理有关业务流程图.pdf VIP
- 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97年版.pdf VIP
- 《建筑结构平法识图》课程标准.doc VIP
- 《税法》课程思政说课.pdf VIP
- 2025款比亚迪秦PLUS DM-i智驾版_用户手册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VIP
- 易飞ERP操作手册.pdf VIP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保2.0)3级建设内容设计方案 .pdf VIP
- 不动产登记代理人《不动产权利理论与方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