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王阳明真我论思想及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比较.doc

王阳明真我论思想及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阳明真我论思想及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比较

王阳明真我论思想及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比较摘要:王阳明良知天理的心之本体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的概念是相通的,但二者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方式、方向不同。于一念发动处克倒不善讲的是道德情感的控制,这与“自我”的概念相似,但二者对知觉发生作用的先后认识不同。主观能动性在此的体现也不同。在方法论上,真我论思想不同于人格结构理论,不具有近代科学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弗洛伊德;本体;本我;超我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50-02 王阳明真我论思想是建立在他对“心”这一概念的生理、心理的分析基础之上的。王阳明继承和发扬了在他之前的陆九渊等人的关于“世界是主观精神呈现”的观点,认为心不只是一团血肉的生理器官和思维器官,而是包括耳目视听和知觉痛痒的知觉心,并认为言听视动的知觉之心是由天理主宰的。在此基础之上,王阳明又提出心为身之主宰。这个“心”即是仁、义、理之“心”,是纯净的“真己”,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大学问》)”。这种“天理”、“良知”就是人心之本然状态,是“真我”。 在王霸、义利、理欲之辩上,王阳明认为:“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传习录·上》)圣人之学的主要敌人就是功利之见,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杨仕德薛尚诚》)中所谓的“心中贼”,也可以说是“人欲”,总之是不好的,是“邪念”。王阳明认为消除“邪念”的最好办法是“致良知”,要在“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意”,而获人之自我。 于王阳明之后300多年出生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人格结构理论,与王阳明真我论思想在许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理论划分为“本我”、“超我”、“自我”三大系统。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是隐秘、最模糊而不可即的部分,是真正的“心理实在”。“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对父母的言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等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王阳明“真己”的心体良知的绝对超越性与弗洛伊德道德良知的“超我”意义相通;知行合一的道德行为的知觉运用与弗洛伊德理性运用的“自我”意义相通;“人欲”与弗洛伊德“本我”在某些方面也是讲的同一个概念。 一、良知天理的心之本体与“超我” 儒家一直主张一种内在的自我超越精神,要人们自觉地超越“人欲”,成为圣贤,并且认为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王阳明传承了儒家的观点,认为“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传习录·上》)在这里,他认为心是身体的主宰,是“天理”、是“真己”,而且这种主宰“真己”之心“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答顾东桥书》),本身就包含了仁、义、理的良知信念。王阳明不仅认为这种良知天理的心之本体是“真己”,而且还认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将跌于井自然知恻隐”之伦理道德情感的自然感知也是心之本体;超越善恶观念,“于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意”,达到“无恶无善”的纯善也是心之本体。王阳明认为所有的这些心之本体的道德情感都是天赋的,是“不假外求”的。 在弗洛伊德“超我”的概念中,“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尚行动的主体。”(《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超我”起着一种道德约束的职能,和王阳明所讲的“真己”一样是一种纯善,注重于实现人的最高理想,引导人从善向美。但是,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社会化的产物。而王阳明一直强调的“真己”,其心之本体的道德情感是源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否定是社会化的产物,拒绝向外探求。 此外,王阳明在这种道德情感的作用方向上也与弗洛伊德不同,是恰恰相反的。弗洛伊德认为是社会促进人格结构三大系统中“超我”的形成,是社会对“超我”的形成起作用。而王阳明则一味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强调“致吾心之天理良知于事事物物”,认为把人本来就具有的这种“天理”、“良知”普及到事事物物,就可以使社会充满合乎人们道德良知的规范,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对社会产生影响,在作用方向上,是人对社会起作用。 由于王阳明继承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本身就认为“真己”道德情感是纯善的,是天赋的,而且在他看来这种主观的道德情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