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的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课程主要内容;1、是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 1995年以后,国内重点理工科大学陆续把生物类课程列为全校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限选或必修课程。;2、是现代社会科学迅猛发展的需要?;3、“公共基础”课的板块组成;第一章
绪 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在宏观上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本章将主要介绍:;第一节 生命与生命科学;生理学对生命的定义:具有进食、代谢、排泄、呼吸、运动、生长、生殖和反应性等功能的系统。
新陈代谢对生命的定义:生命系统具有界面,与外界经常交换物质但不改变其自身性质。
生物化学对生命的定义:生命系统包含储藏遗传信息的核酸和调节代谢的酶蛋白。
遗传学对生命的定义:为通过基因复制、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系统。
热力学对生命的定义:生命是个开放系统,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不断增加内部秩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将对生命的认识更加准确、深入、系统、全面。; 一、生命的本质
究竟人类在何时开始关注生命恐怕已难以考证,推测应在人类出现不久。这可以从现今幼儿通常会提出“我是怎么来的?”得到旁证,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有些类似于“个体发育重演系统发育”的一种现象。不过人类最初对生命的认识是模糊和不自觉的,仅仅停留在表观水平,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 在生命科学出现的初期或更早的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该领域的争论来自于多个方面,有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得出的不同结论,也有来自于宗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是“上帝创造人类”的宗教观点,基于这一出发点所得出有关生命本质的结论,将与从科学角度揭示生命本质所得出的结论谬以千里。;活力论(vitalism):生命是同物理与化学力的对抗,物理与化学力起破坏作用,而生命则与之抗争以维护有机体的结构及功能。
宏观、物理及化学角度
居维叶(1769-1832)以及李比希(1803-1873); 在19世纪中叶,从生命的特征角度去描述生命,如贝尔纳德(1813-1878)
组织、繁殖、营养、生长以及对疾病和死亡的敏感性等五大特征。
人工生命的创立者兰顿(Chris Langton)、人工生命的积极支持者法默尔(D. Farmer)等认为,生命的本质主要在于形式和功能,而不在于具体的物质,是组织的特性,而不是单个物质实体的属性。;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描述、规律归纳等方面。
相应的生理学、细胞学、遗传学等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对于生命本质(至少在生命的物质组成方面)的揭示则更多地来自于物理学家及化学家,众多的物理学家及化学家涉足生命科学。; 生命的本质问题是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然而,生物学家往往感到这个问题太“哲学”,因而把它当作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哲学家们可能感到这个问题太“科学 ”,因此把它主要当作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问题。; 难以在学术上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对生命的本质也还难以做出全面的描述,还需要人类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这是由生命科学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也正是生命科学的魅力所在。;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尽管我们目前还难以对生命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一定的阶段,在生命科学领域也还有诸多之迷有待于人类的破解,但是就目前的认识水平,还是可以归纳出非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长
人类最早观察到的生命特征就是生长(growth),有关生命的朴素认识就是它(他)是“活”的。之所以是“活”的,主要表现是变大,即生长。一棵树木由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一只蝌蚪长成青蛙,都伴随着生长过程,这是所有生物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也是非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 (二)繁殖与遗传
繁殖(reproduction)与遗传(heredity)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通常,生物不但有生(包括生长),也会有死,要维持生物种的延续,就要有繁殖。
人类早已认识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普遍现象,这种遗传的特征保证了生物种类的相对稳定性。;(三)调节与应激性
生物体较非生命物质结构更为复杂,同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做出相应的调节(regulation)以适应各种变化。
哺乳动物:各种调节仍可以使体温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
植物:调节叶片气孔的开闭以适应土壤环境中含水量的变化。
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