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瑞塘河上的民俗
温瑞塘河上的民俗 独特水乡,孕育出独特民俗 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1187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依河筑堤,可走车马,旧称南塘驿站。温瑞塘河水系南联飞云江,北接瓯江,涵盖整个温瑞平原。它就像一条互通有无的纽带,长期维系着浙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农事灌溉和交通运输的贡献巨大,被温州人民深情地称为“母亲河”。 塘河水系使温州成为一个典型的山水城市,中心城市有山有水,山在城中,城在水中。城外有会昌湖和瓶江护城河,城内一坊、一渠、一桥,水道交错;街巷、河渠、桥梁互相连接,形成一派“楼台府舟楫,水巷小桥多”的水乡特色和独特的水乡交通民俗。温州因此被赋予“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塘河上的一叶小舟,载着外出郊游者一路的欢声笑语。 邵度摄于20世纪30年代 一直以来,温瑞塘河是浙南最繁忙的水路,河上每天都接连不断地走过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船只,常见的有轮船、拖驳、大艇、大小河厢、挖泥船、蚱蜢舟、采菱盆等,应有尽有。当地居民把这些赖以交通的工具亲切地叫作“单万载”、“轮船拖”、“大河乡”、“小三匹”、“罱泥船”等等。 塘河沿岸的交通也别具特色,沿河的亲水性风貌民居、石桥、河埠头等诸多遗存,共同构筑着水乡城镇的深厚底蕴。在塘下等一些集镇,民居沿岸依水而建,重屋连栋的房子面朝河一字排开,然后屋檐向前延伸至河岸边,延伸部分上盖瓦片遮风挡雨,下为走廊通道,在每个间隔中以柱为依托搭建一排长凳,长凳的临河侧还加设栅栏,其用途一为安全,二供靠背,让过往行人歇息观景。位于九里汇码头和莘塍码头之间,还有着塘河沿岸最有特色的商业街,至今仍保持着繁华的景象,这里的骑楼式建筑,亲水性的市街恰恰体现了塘河地域的江南水乡特色。 渡口桥梁,架起条条河上通道 渡口旧称津渡,是中下游行人过溪过河的关口。温州各县大都是水乡,河道纵横,湖泊交错,大约有渡口几百处,如清水埠等等。渡船原本多为木质船,前头高,后头低,底部平,以桨和篙航行,速度慢而稳。过渡距离短的是拱斗四方形的渡船。木板制成,有丈二或丈五宽,可立八九人。舷矮而阔,便于挑担者起落。渡船上不设船老大,仅有一长绳系在船的首尾的铁箍圈中,其两端则拴在两岸石坎的石箍圈,由行人自己拉绳,自由摆渡,俗谓“拔渡儿”。还有一种是有人划送的渡船,有船舱,可搭旅客和带运货物。民间惯例,平时人们过渡不用付渡船费,有“义渡”之称。逢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渡船艄公可到邻近村落讨得粽子、大米等食物。上世纪30年代的塘河上,舟楫密布。邵度 摄 有河就有桥。无论是在交通方面还是民间意识形态领域,桥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塘河两岸桥梁众多,相应地伴随着一系列与桥有关的民俗。旧时,温州民间建桥作为一项大事,有一套仪式,如祭桥神、择日动工起土、举行酒席庆贺和首事会等。 水上江湖,有滋有味有规矩 但凡有路以来,都有一定的交通规则。水上也有水上的规矩:包括船只的形制和操作标准,行驶规章以及各种不成文的习俗惯例等等。这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客船带舱,货船敞篷,而运输船的船舷被塘泥垒高;为提高效率,在领头轮的船尾后面往往用缆绳拖着一串客轮和货轮在河上航行;为了保证安全,船帮上会绑上救生圈;轻的必须让重的一一这是自保的原则,等等。 船在水乡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在小小的船舱里,在短短的航程期间,照样容纳了万千风情,上演了一幕幕生活戏剧,形成了一个小江湖。 那时,船上的座凳没有现在用的软座这样舒适,舱内净是一溜的板凳,乘客就坐在这硬邦邦的凳子上,孩子们可在舱内前前后后地溜着玩。舱背上平平坦坦的,还包着白铁皮,可放小宗货物大件行李,只让少许大人上去。船一开动,舱内就上演五花八门的杂耍,有快板说书的,唱鼓词的,卖膏药的,卖杜仲粉的,很是热闹。 送嫁迎娶,一派喜气河上头 塘河上不但运输着乘客和货物,同样还承载了老百姓的人生悲欢。小小的蚱蜢舟不但是水上出行的工具,也是塘河两岸人们送嫁迎娶的重要民俗符号。“月光光溜溜,女儿嫁温州,温州人家好,吃嘞番薯枣。七铺上下船,闹热小南门”就是形容七铺水路嫁娶的繁华景象。资料图 塘河最热闹的事,就是遇到送嫁迎娶的蚱蜢舟,舟上满溢着红红绿绿的喜庆和热闹,有富贵牡丹、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图案的绸锻锦被,有红绒线缠绕的陶瓷餐具,有绸带绑系的锦漆家什,它们呈金字塔状叠放。那些家什有很好听的吉祥名字,就像河里划过的砺灰被称为“白玉”,船上的马桶叫做“聚宝盆”,还有子孙桶、锦绣格什么的,里面会放有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预“早生贵子”的吉兆。那个时代的新娘新郎既没有凤冠霞帔长袍马褂,也没有现在的婚纱礼服,但也好辨别,穿红衣服的必定是新娘无疑。遇到新嫁娘新郎官家境富裕的,会隔舟扔把糖果过来,激起一阵愉快的嬉闹。 岁月流转,内河航运繁华不再???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