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文言文7文言断句.pptx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维设计文言文7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2步骤;步骤二、抓标志,沿波讨源,当断则断 (一)虚词标志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1.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至若、若夫、于是、且夫、向使、虽等。 2.句中虚词:于、以、而、者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3.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等。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应用体验] 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解析: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 “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 “者、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 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 ;参考答案: 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参考译文: 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 ;(二)实词标志 1.名词、代词作标志 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应用体验]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解析: “扁鹊”、“武王”、“左右”、“君”等,这些名词或代词或在句首,或在句尾,它们的前后有可能需要断句。再借助对话标志“曰”,以及虚词“也”“之”等,基本上可正确断句。 参考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参考译文: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希望为他医治。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到。”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理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有使国家灭亡的危险。” ;2.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 [应用体验] 3.请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解析:文段中表明对话、引文的“云”“曰”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注意要分清第二个“曰”不是对话标志,是转述的内容,那么此处不能按对话来处理。“则”“故”是句首虚词。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参考译文: 《冷斋夜话》说:白乐天每写成一首诗,一定叫他家的老妇人读读,问她能理解吗,老妇人说理解了,就存录下来。(如果老妇人)不能理解,就又重新更改。所以唐朝末期的诗,风格上趋于粗野庸俗。 ;(三)句式标志 文言特殊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得无……乎”“无乃……乎”等; 被动句,如“为……所……”“见……于……”等; 常见的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与其……孰若……”。 此外,文言文中常常会碰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应用体验]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