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德治思的社会和学理基础.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董仲舒德治思的社会和学理基础

2013年第1期                山 东社 会 科 学                   No.1  总第209期               SHANDONGSOCIALSCIENCES              GeneralNo.209 ·哲学研究 · 董仲舒德治思想的社会和学理基础 何中华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 董仲舒德治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历史语境,即汲取秦亡的历史教训,一反秦 代严刑酷法,凸显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也有其一般历史原因,即农业文明及其基础 上的宗法社会对于道德的格外依赖。人的血缘关系及其调节在国家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构 成道德伦理及德治思想的发生学土壤。董仲舒从本体论前提、阴阳关系、人性论预设、五行 说、自我中心化观念、道德预防作用等不同层面,多维度地揭橥出其德治思想的理由和根据。 [关键词] 董仲舒;德治;天道;阴阳;德教;刑罚 [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3]01-0041-07   在当代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汉儒董仲舒的德治思想越发显示出它的深刻启示价值。大致 说来,道德的肯定依赖于两个层面的辩护:一是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的预设;二是道德的世俗基础的捍卫 (这又包括道德的发生学前提和道德的社会土壤两个方面)。董仲舒正是着眼于这些方面来为其德治思想 寻找理由和根据的。考察董仲舒德治思想的社会和学理基础,对于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其德治思想的丰富意 蕴无疑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 一 以德治国是董仲舒的基本立场。他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密,固于胶漆。”(《春秋繁露 ·立元神》)他 甚至指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春秋繁露 ·保权位》)董仲舒的德治思想有针对特殊历史语境的一 面,因为汉兴之时,人们的普遍焦虑是如何避免秦亡的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鉴于秦王朝严刑酷法,汉代 统治者和文人儒士便格外地突出强调德治的积极意义,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矫枉过正的需要。但是也应看到, 德治思想也有更一般的意义,有其普遍的一面,即在建基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宗法制社会里它所具有的合 法性和必要性。 汉代强调德治,其特殊的历史机缘在于反思秦亡的教训。其实早于董仲舒的陆贾就已经提出了“治以 道德为上”(陆贾:《新语 ·本行》)的观点,并且有“怀德”与“恃刑”的比较和褒贬(参见陆贾:《新语 ·至 德》)。他明确指出:“齐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陆贾:《新语 ·道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 破卵之患;以李斯、赵高为杖,故有顿仆跌伤之祸。”(陆贾:《新语 ·辅政》)陆贾从中引出的教训是:“谋事不 并仁义者后必败,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陆贾:《新语 ·道基》)所以,他主张为政须以仁义为本。贾 谊也总结说:“秦国失理,天下大败。”所谓“失理”,也就是“违礼义,弃伦理”(贾谊:《新书 ·时变》)。他还 说:“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汉书 ·贾谊传》)贾谊比较了“德教”与“法 令”的高下,指出:“或道之以德教,或賖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賖之以法令者,法令极 而民风哀。”(《汉书 ·贾谊传》)贾谊还评估了商汤和周武王同秦始皇在治理方式上的得失,指出:“汤武置 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 令刑罚,德泽无一有,而怨毒行一世,下憎恶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所共见也。”(《汉书 ·贾谊  收稿日期:2012-10-22  作者简介:何中华(1962— ),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41 传》)路温舒同样对秦亡的教训加以总结,认为秦朝过于倚重法制而有失礼乐教化,曰:“秦之时,羞文学,好 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汉书 ·贾邹枚路传》)他称赞汉文帝,称其 “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汉书 ·贾谊传》)。路氏从正反两方 面得

文档评论(0)

xyl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