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城市的信用演化伦敦案例.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际化大城市的信用演化伦敦案例

国际化大城市的信用演化——伦敦案例 高杰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国际化大城市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本文采用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二战前最大的国际化大城市——伦敦的发展轨迹下的信用演化进行分析。文章分析了伦敦城市发展成为国际化大城市的个人信用、市场信用和政府信用三大信用基础,以及从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有债信用向无债信用以及人格信用向制度信用的演化轨迹。分析表明信用及信用制度是国际化大城市发展的根本,为我国国际化大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伦敦 信用基础 信用演化 Credit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Big City: London Case Gao Jieying (Finance Schoo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bstract: International big city came to being by evolu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redit evolution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London-the biggest city before the world war two by way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The paper analyzed credit basis which supported the long development of London which included person credit, market credit and government credit and the evolution of credit which showed the way from business credit to finance credit, debt credit to no-debt credit and personality credit to system credit. The conclusion was credit and credit system in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t was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big c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ndon Credit Basis Credit Evolution 城市起源说主要观点有三:防御说、交易说或社会分工说。应当说,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可能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而是有个逐渐的演进过程。从最基本的防御、到有剩余的分工和交换直至更高形式的演变,城市这个概念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不论如何变化,城市都是人类选择、聚集的结果和表现。影响人类做出选择的因素,本文不以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即人总是为了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为基础,而是以信任、信用制度为基础,以经济学分析角度考察人的信任、信用制度在国际化大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演变机理。 一、文献回顾 信用的研究纷繁浩杂,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对此问题都其有研究。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提出,没有信任,任何一种社会生活都不能展开和持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稍微发达的信用在以前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中都没有出现过。……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以资本或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流动中才会历史的出现。”我国学者对信用及信用体系的研究多遵循马克思的这一框架,对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尤其是社会信用总量进行了研究。福山(1995)指出,建立在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之上的信任程度构成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一个国家的信任度高低又直接影响企业的规模,进而影响该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曾康霖对信用的定义是:信用是以协议或契约为保障的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张维迎认为,“任何一笔交易,如果买方对卖方提供的产品的品质、质量没有信任,或者卖方对买方的支付手段和支付方式没有信任的话,交易就没有办法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信任就不会有交易发生,就没有市场。” 郑也夫(2003)认为信任“没有帮助我们消除风险,但是它帮助我们下定决心做出决策,下决心跳进不确定性里面,去行动。” 城市国际化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PeterHall(1966)在《世界城市》一书中对国际城市进行了诠释,提出了国际城市应具备的七大特征。此后对国际城市的指标研究成为一大重要内容。如弗里德曼于1986年提出的“世界城市假说”的7项指标,Beaverstoek和Taylor(1999)提出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