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电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场电流

第一章电场电流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爱因斯坦今天,我们闭合开关就可以接通电路:电灯发出柔和的光,收音机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播映声情并茂的节目……这一切早都习已为常。电的大规模应用基于人们对电的认识。然而,人类是怎样获得有关电的知识的?关于电,人类是在好奇心的引导下,从研究神奇的静电现象开始的。第一章 1 电荷库仑定律接引雷电下九天电闪雷鸣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时甚至表现得神秘恐怖。虽然人们早就知道雷电现象能给人带来灾难,但又无法解释、无法抵抗。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雷电是“天神之火”,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它充满畏惧。欧洲的文艺复兴使得科学精神得到解放。活跃的科学思想和对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的好奇心,鼓舞着人们摆脱传统观念和进行独立思考的勇气,在对自然的研究上,也给了人们丰富的思想营养。18世纪,各种静电现象首先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莱顿瓶发明后,由于能产生强烈的电击和火花,静电现象也开始引起了贵族和一般市民的兴趣,他们喜欢观看这种新奇的东西,乐于亲身体验一下电击的滋味。所以在当时的欧洲流行人体带电和电击一类的“魔术”表演。这种表演使观众感受到了电的神奇和威力,激起了公众的好奇。1746年,在美洲波士顿的街头上,富兰克林看到了欧洲人表演的电学实验。新奇的现象激发了他极大的兴趣,通过欧洲科学界的朋友,他很快就得到了一套实验仪器,并立即开始重复实验和研究。人们对闪电的研究是由对火花放电现象的观察开始的。在记载了各种物质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后,研究者们发现,火花的发声、发光和瞬间即逝的特点,跟天上的闪电非常相似。为了研究闪电与摩擦严生的电有什么异同,富兰克林勇敢地探索了雷电现象。1752年6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要把天电引下来看一看。他用绸子做了一个大风筝,在风筝顶上安了一根细铁丝,一根麻线的一端连接铁丝,另一端拴一把钥匙并塞在莱顿瓶中。他和儿子一起把风筝放到天上,牵着风筝的一根丝绳系在遮雨棚内。当一阵雷电打下来,他看见麻线末端的纤维散开,并且莱顿瓶也带上了电。富兰克林成功地将天电引入莱顿瓶,还用引下的电做了实验,证明了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相同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重复这样危险的实验!富兰克林的实验证明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与摩擦产生的电没有区别。他统一了天电和地电,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富兰克林为我们揭开了天电的奥秘——它跟地上的电是一样的。那么,地上的电有什么性质?它从哪里来?它的存在跟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电荷经过摩擦的物体,如塑料笔杆、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这些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荷(electric charge)。这些电荷静止在物体上,这类现象叫做静电现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静电现象是摩擦起电。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述了“顿牟掇芥”。顿牟指玳瑁的甲壳。“掇芥”的意思是吸引芥子之类的轻小物体。古希腊人也发现了琥珀等物体经摩擦后能吸引草屑等小物体的静电现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思想的解放,人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很强,静电现象重新受到关注。英国学者吉尔伯(William Gilbert,1544 - 1603)崇尚实验研究方法,发现许多物体都有跟琥珀一样的性质,并把这类物体叫做“琥珀体”,在拉丁文中写做electrica,这也就是今天拉丁语系文字中“electricity”这个词的来源。要想知道物体是否带了电,可以使用验电器(图1.1-2)。在大量的摩擦起电实验中,人们发现: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uantity of electricity),用Q(或q)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coulomb),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通常,正电荷量用正数表示,负电荷量用负数表示。库仑是一个很大的单位,通常一把梳子与衣袖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库仑,但是闪电之前在巨大云层中积累的电荷,可以达到数百库仑。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周围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表现为电中性。在摩擦起电过程中,一些被原子核束缚得不紧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上的电子跑到丝绸上去了,玻璃棒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人们还发现,除摩擦外其他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演示感应起电取一对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它们下面的金属箔是闭合的(图1.1-4甲)。1.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这表示A、B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