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了忘却的纪念用
美丽的容颜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因风雨的侵蚀而黯淡。美丽、富有、地位、权势,最终都淹没在岁月的深处,唯有崇高的品格、精神,穿越苍茫的岁月而熠熠生辉。历史是一座灯塔矗立在人生的高处,指引方向,烛照千古。一切永恒传承的精神都是利他性的,能够跨越时空依然美丽的是脱尽名缰利锁的至真至纯。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 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 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同时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 2月7日夜或8日晨,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 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解题、 研读第一部分 2如何理解“忘却”与“记念”的关系? ①“忘却”即“摆脱”、“搁置”,“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 ②“记念”,记住愤怒,记住先烈,更好地去战斗。 ③要摆脱忘却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五位青年作家。 5、作者与白莽有过几次交往?从中可以看出白莽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次会面是白莽送书。 外貌描写:“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第二次会面是白莽送译稿。 “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一笔带过。 主要笔墨用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 白莽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因为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事。 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 第一次会面后白莽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厚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这一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将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 【另有一次写到白莽(第四部分)是在其遇害后,作者翻查白莽留下的《彼得斐诗集》,看到了一首译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写出了白莽的革命理想。 】 坦诚率直、乐观坚定 4、“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说明对待五烈士遇害报章界有几种态度?分别是什么人的态度? “不敢”: 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 “不愿”: 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 “不屑”: 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得一提 《文艺新闻》: 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地把反动派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 研读第二部分 1、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 “硬气”而“颇有点迂” 2、如何理解这里的“硬气”而“颇有点迂”? “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 “迂”含有“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合实际”,这里则突出柔石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 这固然体现了他的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也反映了他幼稚、简单,书呆子气的一面。 3、鲁迅用哪些事实来表现柔石的“硬气”而“迂”的性格? (1)为介绍东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而设立朝花社,担任了“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事情不如意,也总“相信人们是好的”,不相信会有骗人、卖友、吮血的 ——任事硬气,昧于某些世事。 (2)朝花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只是自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债款” ——对债务硬气而味于某些世事,不会追索书款。 (3)他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块行走时,自己“离”一路,与鲁迅同行时,使鲁迅“愁”一路。 ——对长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