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春文学生成的数字化成因.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0后青春文学生成的数字化成因

“数字化”与“80后”青春文学 焦守红 (湘南学院中文系, 湖南 郴州 ) 一、时代的馈赠 “数字化”是计算机的基本术语。计算机的“数字”不是通常生活中所指的从“0”到“9”那种阿拉伯数字,计算机语言中的“数字”采用二进制代码“0”和“1”表示,凡是在计算机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一切,对计算机而言都是“数字”或“数据”。“数字化”即通过计算机将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计算机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我们在电脑网络上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数字化”的结果。 人们习惯于将“80后”青春文学整体崛起的功劳归结为市场,但是进一步追问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中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始自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在“80后”们呱呱坠地之时就已经开始了,然而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段里,曾经与“80后”同样年轻、同样富有叛逆个性的“60后先锋代”、“70后晚生代”,并没有出现像“80后”写作群这样规模庞大的整体崛起现象,这是平面媒体文学生成的情况。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网络文学发展之中。新时期以降,互联网上纵有图雅、痞子蔡、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等“60后”“70后”的“大虾”们创造了被专家们认为是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但终竟没有形成像“80后”一样人人都是小作家、个个都跑到网络文学的沙发上坐一坐的壮观局面。在“80后”青春文学炙手可热的日子里,评论家雷达参加一个互联网小说的评奖活动,征文信息发布后的5个月之内,贴在网上的长篇小说竟达3800部之多,雷达在叹为观止之余,不由得提出:“少年写手和网络力量,也应该引起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国家信息权威机构“CNNIC”于1997年10月31日发布的第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 2003年“CNNIC”发布第12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数为6800万,相比之下,2003年的网民人数陡增了百余倍(是1997年的109.68倍)。而这一年,正是郭敬明创下全国年度畅销书销量第一名、“80后”整体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年。中国社科院白烨2004年撰写的《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就记载过这一情况:“‘80后’现在写作领域里崭露头角的,约有百十人,经常从事写作的大约有千余人,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网站‘苹果树中文原创网’,签约作者近两万人。”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网络文学发展情态与现实平面媒体文学发展情态是完全同步的,网络上的“80后”文学有多活跃,现实出版中的“80后”文学就有多活跃,可以说,网络是“80后”青春文学市场崛起的后花园,没有后花园的春色满园,就没有市场前台的繁花似锦。“80后”今天的自成气候,实乃时代的恩赐和馈赠。 二、“数字化”在“80后”青春文学生成发展中的技术作用 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导致“80后”青春文学整体崛起的最直接和最关键性原因。 “CNNIC”调查显示,在互联网刚刚起步时的1997年,“大部分用户是通过拨号上网,拨号上网的用户数之比约1比3”,到了“80后”小荷齐露尖尖角的2003年,我国网民“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占到总体的83.7%”,其中“学生成为上网比例最高的群体,比例为30.1%”。众所周知,拨号上网相当于拨打长途电话,使用者须交付高额的上网费用,这意味着互联网起步不久的1997年,上网只是有产精英们的专利,与消费者阶层的青少年学生基本无缘。 2003年前后“数字化”进步带来了宽带网的普及,上网变得像付费自来水一样稀松平常,这才赋予了“80后”写手在网络上轻松行走的经济权力,刮起了青少年网上写作的旋风,而正是这股旋风,催生了最初的“80后”青春文学。“80后”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作者,郭敬明的第一部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由他早期粘贴在“榕树下”网站的心情散文构成,张悦然的第一部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由她早年粘贴在网络上的一些文字加新创小说组成,李傻傻的第一部散文短篇集《被当作鬼的人》收录的也是早期发表于网络上的网络散文。其他“80后”的情况大致如此。宽带网技术进步给了“80后”“小荷齐露尖尖角”的生成契机。 “80后”的写作起步源自阅读借鉴,“数字化”技术为他们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电脑作为文学的载体,它的超大容量是纸介载体所难以比拟的。美国尼葛洛.庞帝曾说,要想用印刷体做成一本既有学术专著深度、又有百科全书广度的书,这本书至少要有一英里厚。在数字化语境的电脑中,这根本就不能成其为问题,因为每一台网络化的电脑里可以拥有无数个图书馆的藏书量。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无限量的巨型图书馆。“80后”是“数字化”环境下长大的新一代,计算机“图书馆”离线阅读,比前辈成人花上几个钟头跑到国家图书馆去、经过繁琐的手续才借上有限的几本书的效率要高出许多倍。一些前辈常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读书,殊不知仅仅由于书籍载体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