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浅析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文传A1121班 汉语言文学 何星星 12号
【正文】书院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院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进步,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书院官学化倾向的日益严重,极盛一时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发展的舞台。
【关键字】中国古代书院、兴盛、衰落
中国的古代书院历千年,为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逾越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个杰出的人才,理应成为中国历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兴盛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萌芽于汉代,产生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于元朝,在明清时普及。据《后汉书·包咸传》记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这里说的“精舍”、“精庐”,意即聚集生徒、私家讲学的场所。不过,限于汉代的出版印刷水平,当时的“精舍”、“精庐”讲学方式皆是口耳相传,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由此可见早在汉朝就有了书院的雏形,而这一场所主要起着作为书院最为重要的功能--讲学的作用。
“书院”一词起源于唐代,袁牧在《随园随笔》卷十四中也言:“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集贤书院、丽正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肆业之所也。” 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名称的开始。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唐朝贞观年间就有了书院,那时除了官方建立的书院外,还有不少民间私人创建的书院。《嘉庆四川通志》第79卷记载“张九宗书院”于“遂宁县,唐贞观九年建。”
宋朝书院发展迅速,无论是书院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书院制度也完全确立起来。理学大师朱熹就以白鹿洞书院为起点,使其所影响的范围甚广。这一时期的书院办学制度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办学,讲会制度盛行,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讨论和论辩等。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将书院作为阵地,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辉煌,成为鼎盛时期,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书院的总和。他们以书院为讲坛,抨击时政,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发出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呼声。他们在朱熹《白鹿洞规条》的基础上,提出了“饬四要,破二惑,学五益,屏九损”的《东林会约》。这是对书院制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清朝的书院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清代书院形成了以县级为主体,以府、州级为骨干,以省级为鳌头,以乡镇级为辅助的一个极为庞大的教育体系。在数量上,据商衍鎏著《清代科举制度述录》估计全国书院接近“二三千之数”。
综上所述,汉代已经形成书院的雏形,书院一词起源于唐朝,也就是说书院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到宋朝得以兴盛,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据此分析中国古代书院之所以兴盛德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秦朝虽禁私学,但私学禁而不止。汉朝以后,私学一直与官学并行发展,遍设与全国城乡各地,成为培养人才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汉代随着私人讲学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书院的雏形。
(2)据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所说:“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圣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则直接阐明了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在唐时期萌芽的直接原因。唐代至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堪,官学日渐衰落,士人失学。从而促使一些好学之士远离纷争,到山林名胜偏僻安全之处,建屋藏书,读书求学,进而聚徒讲学。所以书院在唐朝取得了初步发展。
(3)深受佛教禅林的影响。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魏晋时期日益兴盛。至唐朝,佛教重要派别禅宗流行。禅宗把禅定作为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佛教徒往往
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从事于坐禅和讲授佛经。他们认为依傍山林胜地便于清净潜修。书院大多也设立于名胜之处,显然是受到禅林的影响。此外,佛教禅林中,高僧讲经说法通常所采取的升堂讲说,质疑问难等方式,以及徒众把讲经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称为《语录》,《章句》,《讲义》等做法,对于书院的教学活动也产生了影响。
(4)书院的办学特设:自主办学,讲会制度盛行,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讨论和论辩等。以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使命:书院为讲坛,抨击时政,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
以上这些原因都促使得中国古代书院得以走向鼎盛。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衰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