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水目山塔林与调查及浅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祥云县水目山塔林与调查及浅议

祥云县水目山塔林的调查及浅议 本文通过对大理州祥云县水目山塔林的调查实测,搞清了其喇嘛式墓塔的建筑结构,并通过与全国其它塔林的比较研完,从塔林的形成及发展,建筑形制与变化,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全国塔林中的地位等论证,提出了目己的观点。 [关键词) 塔林 调查 建筑形制 水目山塔林位于祥云县水目山风景名胜区,距县城约20公里。水目山是祥云、弥渡两县交界山,山势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山顶海拔2627米,与祥云坝子相较,相对高差627米。山东坡海拔2380—2510米之间,依山建有三座寺院,常驻寺、宝华寺,普贤寺,俗称上、中、下庵。据《云南县志》记载:寺院始建于唐代,大理南诏国王授“宫中护宝一锡杖”予普济庆光禅师开山建寺,“师以杖卓之而泉清莹,因名水目”。山因之而名水目山,寺因之而为水目寺。水目寺鼎盛时期僧众多达三千余人,“万众皈依,千衲绕围,从者如云”常有“六诏诸王,咸来问道”成为大理地区的佛教胜地之一。 一 水目山塔林位于水目寺下庵北侧约300米的北岗山坡上(见图1),为水目寺僧墓塔林,始建于水目寺同期,即南诏龙兴四年(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到大理国时期,举国好佛,二十二代国王,有九位禅位为僧。在其影响下、皇室和王公大巨也多有辞官为僧的。据《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记》载:“净妙澄禅师姓高氏,大理(国)段氏国公仁懿太后之父,”“住水目,寿七十余岁,端坐而化。塔曰‘圆明’。……天开七年七月廿一日,迁化于水目禅室。越翌日,火化于北岗而建塔焉”。另载:“蛟渊智玄禅师,(大理国)政国公高明量之孙、护法公高量成之子。”,天开十年甲戊十月廿四日,端坐而化,塔于北岗”。由知两位高僧的墓塔当在塔林中,但因塔林所有墓碑全毁,使墓塔无法辨认。由于许多皇室和权臣出家于水目寺,而使其盛极—时。 二 水目山塔林现存基本完整的墓塔尚有64座,依山势坐西面东作梯级排列,塔体体量大小不等,除一座方形砖塔外,其它均为喇嘛式石塔或砖塔,最高的6.16米。塔基座全部采用石质六边形须弥座、束腰的柱间石隔扳均有狮、凤、飞禽、云纹、卷草、人物等浮雕图案。最注目的是其中一幅图案:一官人居中而坐,左有一侍者持芭蕉形扇,旁立一马,右有一侍者双手捧一物,与剑川县石宝山石窟中“南诏王异牟寻议政图”的人物造型颇相像,(见图2)当为同时期(唐代)所作。 水目山喇嘛式墓塔与其它地方喇嘛式墓塔外形基本相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其它喇嘛式墓塔是由台座、塔身塔刹(室匣和华盖)三部分组成,“垒砖成塔,安奉舍利”,舍利或骨灰,或藏于宝匣中,或藏于塔身中,而水目山塔林的墓塔则由地宫、台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l995年11月,我们进行全州风景资源调查时,对其中两座墓塔(已被盗掘)进行了详测、,于无墓碑可鉴,暂以A号墓(见图3)和B号墓(见图4)名之并简述: 1、地宫:由甬道,宫门、宫室三部分构成。A号墓塔依山坡形成两台,上下台高差2米。通道于下台平通宫门,甬道两壁由条石砌筑。宫门为仿木建筑式样的石拱券,有门扉、门额、立颊、地伏和门箸。门廓长宽为97厘米和51厘米,门箸二具,作菱形,与宋代塔门门箸数相同,由此推断此塔为宋代(大理国)墓塔。B号墓塔也为两台,但上下台高差仅22厘米,甬道为下沉式,长3.05米,深2.5米,有九级台阶下入宫门,甬道两壁也是石条砌筑.宫门门额用石条四级叠涩,门扉为大理石质,长宽为92厘米和38厘米,无门箸。A号塔地宫高2米、长宽均为2.6米,正中由1.3×1.3米的石砌内柱支撑上部塔体,四壁由条石砌成三台共33个龛洞,存放僧尼骨灰瓶,人可在地宫中绕走一圈。B号塔由于不设内柱,地官较小,高2.5米;长宽均匀为2.3米,四壁亦由条石砌成八台共56个龛洞,存放圆寂的僧尼骨灰瓶。由于B号塔地宫中空,所以上部塔体重心偏后,以减小对地宫的压力。 2、台座:A、B号塔均由地木伏、须弥座,覆莲座构成。六角形石地伏,上置一石须弥座,上下枭和上下枋刻有莲瓣和卷草。B号塔的束腰刻有凤、狮等图案,须弥座上置一层覆莲座。 3、塔身:置于覆莲座上,用条石砌成喇嘛塔式,正面设一石券龛洞,内嵌墓碑。B号塔外幂一层曰垩。两塔相比较,A号塔匀称,B号塔稍粗壮。 4、塔刹:A号塔塔刹较简单,从下向上由覆钵、龙舍、葫芦宝顶构成,B塔塔刹则由柱状刹杆、六角形三层相轮、仰月、宝珠构成。水目山塔刹式样较多,除上述两种外,塔刹式样还有粗壮六边形刹杆—六角形二层相轮—天盘—宝珠,或覆钵一仰莲一宝珠,或六角形覆钵一宝珠,或覆钵一宝珠,甚至仅有一宝珠。 三 水目山塔林是唐、宋、元、明、清、民国以来不断增建而形成现有规模,对于水目山塔林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南诏国、大理国以来藏传佛教在大理地区的传播和影响的了解。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的传人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经吐蕃(今西藏)传入;一条是由印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