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隆起的称为皮嵴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 皮肤(skin):位于体表,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面积:成人1.2m2~2.0m2约0.21m2。 厚度:0.5mm~4mm ,随年龄、部位不同。 重量:占总体重的16%。 表面:有皮纹。 皮肤的解剖学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皮肤的组织学 一·表皮 (epidermis) 来源于外胚层,属于复层鳞状上皮。 由2种细胞构成 1、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 2、非质形成角朊细胞(non-keratinocytes) 皮肤的组织学 一、角质形成细胞 (keratinocytes ) 1、基底细胞层(basal cell layer) 2、棘细胞层(pricle cell layer) 3、颗粒层(stratum gramulosum)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5、角质层(stratum cormeum)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皮肤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表皮结构示意图 1.基底细胞层(basal cell layer) 位于表皮的最深层。由一层排列呈栅栏状的圆柱状细胞组成。其长轴与基底膜带垂直。胞浆嗜硷性,胞核浓染呈椭圆形,位置偏下方。可分裂、产生新的角朊细胞,故又叫生发层。一些因素可促进其增生,如外伤、肿瘤、求偶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环-磷鸟甘(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而另一些因素如表皮抑素(chalone)及环一磷腺甘(cyclic adenosine monophsphate cAMP)可抑制细胞分裂。表皮细胞的分裂增生与抑制维持在适度的比例,使新生的细胞与脱落的角层细胞保持平衡,以保证其生理需要的厚度。 表皮细胞间连接——桥粒desmosome与半桥粒(hemidesmosome) 表皮下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 2.棘细胞层(pricle cell layer) 位于基底层上方,一般由4~8层多角形、有棘突的棘细胞构成,胞核较大呈圆形,相邻细胞之间的突起以桥粒相连。最深层的棘细胞也有分裂功能,参与基底细胞共同组成生发层。由里向外,棘细胞渐趋扁平,电镜下,胞质内出现许多200nm~300nm椭圆形有膜颗粒,称为被膜颗粒(membranecoating granule),亦称为角质小体(karatinosome)或Odland小体(图1—4),其内含有双极性磷酸脂质,可在角质细胞外形成一层薄膜,使之具有屏障作用。它的酸性磷酸酶可溶解细胞间的粘合物可使角层细胞脱落。 3.颗粒层(stratum gramulosum) 位于棘细胞上方,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胞内有较多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HE染色示强嗜硷性的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line granules),故名颗粒层。在颗粒层上部,被膜颗粒增多,并向细胞膜移动,渐与胞膜融合,可释放出酸性粘多糖和疏水磷脂 ,形成多层膜状结构,充满细胞间隙,在颗粒层与角质层之间角质细胞之间形成一个防水屏障 ,使水分不易从体内渗出,也阻止表皮水分向角质内渗入,如此可造成角质细胞内水分减少约80%,是其成为死亡细胞的原因之一。 角蛋白小体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仅见于掌跖的表皮。位于颗粒层上方。HE染色可见在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有2~3层扁平、境界不清、无核、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胞质中疏水的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细丝融合在一起形成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 5.角质层(stratum cormeum) 位于表皮的最外层。由5~1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光镜下,细胞器几尽消失,细胞与皮肤表面平行。细胞之间交错排列呈叠瓦状,结构紧密。由于细胞脱水变得比较坚韧,因此能抵抗摩擦,阻止水分、电解质及微生物的通过,起到屏障作用;同时对一些理化因素,如酸硷、紫外线有一定的耐受力,起到保护作用。角质细胞间由于桥粒逐渐消失,保证了它不断的形成和有规则的脱落,便表皮厚度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 黑素细胞(melanocytes)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创业公司管理系统股权分配规划.pdf VIP
- 金融工程研究报告:量化交易,算法原理、类型与发展史-20230911-浙商证券-17页.docx VIP
-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锻炼新进展.pptx
- G13—100SQF钢筋混凝土化粪池.docx VIP
- 金融工程深度:多因子量化投资框架梳理-20240222-浙商证券-21页.pdf VIP
- GB 50650-2011(2022年版) 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docx VIP
-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全书教学课件电子教案.pptx VIP
- 杭叉J系列1-5吨 电动叉车使用手册.pdf VIP
- 110KV送出线路施工安全措施.doc VIP
- 第一部分第二.三节兴趣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