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7历史得绝响--曾侯乙编钟得研究及进展
复习题 1、从曾侯乙编钟的制作看先秦科学技术思想的成就。 2、曾侯乙编钟的科技水平。 3、曾侯乙编钟的文化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教材参考内容 1、刘克明:《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11月版,第六章,“从道通为一到道艺为一”。。 2、刘克明:《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11月版,第十一章,“编钟设计所表现的致中和思想及其方法”。 3、刘克明:《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11月版,第四章,“《周礼·考工记》中的机械设计思想”。 气 吞 云 梦 (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 如果一个人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能像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先驱们的成就那样清楚,那他就必定能对其他民族的成就给予应有的了解和赞赏。 ——李约瑟 七绝 题古琴台 ? 刘克明 ? 湖畔伯牙古调弹, 荷樵能识两心欢。 琴台故事千年后, 依旧知音得更难。 曾侯乙墓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由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粱,两端均有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圆柱承托。钟架及钟构,达二百四十六个构件,可以拆装,设计精巧合理。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共十九件;中层有短枚甬钟一组十一件、无枚甬钟一组十二件、长枚甬钟一组十件;下层有大型长枚甬钟两组共十二件、另有鎛钟一件。其最大者,通长153.4厘米,重203.6公斤。仅钟体总重量达两千五百公斤。 钟架、钟钩、钟体上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体铭文大都镀金。铸钟的铭文,记叙楚国的惠王在执政五十六年(即公元前四三三年)时,为祭奠曾侯乙而铸制了钟鼎彝器,并送给曾国。甬钟均有一面钲间刻“曾侯乙乍(作)时(持)”,标记着钟的主人。甬钟、钮钟的标音,均在钟体一面的正鼓部和侧鼓部。 依姑洗均(C调)记写着各钟所发乐音的阶名或音名。甬钟另一面钲间、鼓部还有成句成段的文字,论叙各钟的乐音所属律名、阶名、变化音名及其在不同均中、不同国间的称谓对应关系。 编钟件件保存完好,闪亮着青铜光泽的钟体,均保留着优美迷人的原有音响。仅少数大型甬钟的侧鼓音不甚明显之外,绝大多数钟均能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击奏出呈三度音程,且与标音相符的两个乐音。全套钟含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丰富的色彩可调配出相当的表现力。其音域自C2至7,跨五个八度音程,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以至七声音阶乐曲;中心音域内二十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 钟及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划,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整架编钟,宏观巍峨庄重,微观精美华丽,是耐人观赏的艺术佳作。 十弦琴 10 string musical instrument 篪 chi(banboo flute) 排箫 paipipe 笙 sheng (remains) 有柄鼓 drum with a handle 二十五弦琴 25 string musical instrument 一九八三年元月六日至九日,曾侯乙编钟复制鉴定会在武汉璇宫饭店召开,因为此次编钟复制涉及多学科联合攻关,且研究工作已进行数年,故全国学术界人士,到会者甚众,大家都为曾侯乙编钟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所震撼,会议期间,学者多有题词,以表达对编钟及其复制工作的赞扬与肯定,时张承甫先生所拟的联文是: 已沉睡二千年, 信知列国诸侯鼎食钟鸣心不死。 将遨游八万里, 但愿五洲百姓耳闻目睹志方酬。 张承甫先生为曾侯乙编钟及其复制编钟所题写的联文,敷张而扬厉,是此次鉴定会上所有题词题联中最为长者,会议决定张先生的联文在元月九日鉴定会的闭幕式上宣读,深受与会者的欢迎。 七绝一首 刘克明 鼎食钟鸣迹未销,形声相宜似前朝。 旋宫转调成新曲,不觉悠扬韵更娇。 克里姆林宫“钟王”,重达200多吨,高达10米,1733~1735年铸成 。1737年5月莫斯科又发生大火,使大钟脱落一边,在大坑里放置了99年,1836年才由工程师蒙费兰重新升起,安置在石座上。 欢迎登陆 刘克明的网站 网址: /liukeming 电子邮箱:liukeming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