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制造业现状
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制造装备大量进口 2003年,中国进口机械产品达到创记录的975亿美元。 其中,光纤制造设备和60万千瓦发电机的控制设备几乎百分之百靠进口;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和其他数字化机械(如纺织机械、多色胶印设备)70%以上依靠进口。 而我国每年上万亿的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 “现在,中国是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大国,在这个市场上,高精尖产品市场被西方发达国家占领,大型、重型和普通机床市场被俄罗斯占领,普及型数控机床台湾产品大量涌入,机床行业危机四伏,处境十分艰难。” 我国每年进口大量的先进装备。例如: 很多制造手机的设备是从德国进口的; 三峡工程的一些发电设备是ABB的; 大型工程机械主要是日本和德国的; 生产集成电路的设备主要是美国的; 很多汽车生产线上的设备是日本、美国或德国的; 高档纺织机械很多是日本和意大利的; 数控机床主要来自日本和德国; 就连制鞋机很多也是进口的。 统计数字显示,在钢铁、石化、电力、纺织、建筑等15个行业,中国装备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5-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30年。 中国能否买来现代化 例如:神龙富康,东风雪铁龙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法国人从来没有把技术教给中国人,更换一个螺丝钉还要交给法国人,全部技术细节控制在合资企业里面,中国制造不可能孵化中国技术。 初期,确实是一条自主发展的路,当时的四大车型———解放、南京跃进、济南黄河、北京212. 资本金是100%的国有,零部件也是100%的国产化,还自主开发了“井冈山”、“东方红”和“红旗”轿车。 改革开放20年间,中国汽车行业共投入近1600多亿元,引进300余种近600项国外技术,形成了以一汽、东风、上海为骨干的三大汽车集团。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继而培育自主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 20多年过去了,事实上,现在的车界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中国研发、创新不足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投入的不足。 跨国公司一般都将占收入5%或更高比重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而中国企业能达到这一国际标准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提供的数据,从一个侧面给出了答案。 报告显示,中国的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 中国研究与发展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远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 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90%的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创新融入了他们的企业战略,80%都建立了全公司的研发中心。 大多数企业至少都把利润的10%投入到了研发当中。有55%的创新来自于与大学、研究机构和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交流。 而大部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很少。中国企业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 道路与日本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日本对引进的技术能够迅速消化、应用、改进、提高。 比如50年代,日本从美国进口大容量火力发电设备,同时引进其技术资料,仅花一两年时间就仿制成功,造出本国产的发电机。 过不长时间,日本造出了比欧美更先进的发电设备用于出口。 有人总结出日本引进技术的‘公式’,即 ‘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 1950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平均年增长达到难以置信的7.5%。 三十年间,日本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奇迹,甚至打败了瑞士手表、美国汽车和德国光学工业。 日本有很多产品,照相机、摩托车、电子产品等都领先世界。日本造船厂的造船吨位一度占到了世界的一半。 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最近在日本《呼声》月刊上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说,“只要仔细分析中国的实态,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文章举例 例如:中国空前的建筑热潮中,建筑机械的年均使用时间高达3000小时,只有日本造的机械才能经得起如此消耗。 中国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也高达3500小时,只有日本生产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 文章还以钢材为例说明中国对日本的依赖。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质量世界第一,不用这种钢板的汽车就根本没有销路;“没有日本钢铁的支持,中国的汽车厂家就没法生存”。 这些话听来刺耳,细想有益,值得我们警觉、深思和反省。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 但起点低、底子薄,许多高端,尤其是利润较高的制造领域,一直是中国的“软肋”。 现在向中国转移的多是中低技术产业,中国制造业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 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其显著标志体现为: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