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设计-第2章 抗侧力结构与布置.ppt

高层建筑的设计-第2章 抗侧力结构与布置.ppt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层建筑的设计-第2章 抗侧力结构与布置

第2章 抗侧力结构体系与布置 2.1 框架结构体系 2.1.1 分类 2.1.3 框架结构的布置要求 2.2 剪力墙结构体系 2.2.2 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特点 2.2.3 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布置要求 (2) 平面布置方案 (3) 剪力墙的数量 b、墙肢轴压比μN限制: 2.3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部分剪力墙,使框架和剪力墙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抵抗水平荷载,就组成了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如果把剪力墙布置成筒体,又可称为框架-筒体结构体系) (见图2-10) 。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形式: 1 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开布置; 2 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人剪力墙(带边框剪力墙); 3 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框架和剪力墙; 4 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 2.3.1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变形特点 2.3.2 结构布置要求 1)剪力墙数量;2)剪力墙的位置; 3)框架、剪力墙的设置要求;4)剪力墙的间距。 (4)剪力墙的合理数量确定的方法 2.3.2.2 剪力墙的位置 2.3.2.3 框架、剪力墙的设置要求 2.3.2.4 剪力墙的间距 2.3.3 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要求 2.3.3 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要求 2.4 板柱-剪力墙(筒体)结构 板柱-剪力墙(筒体)结构是指由钢筋混凝土无梁楼板和柱(筒体)组成的结构(见下图)。 2.5 框架-支撑(抗震墙板)结构 2.6 筒体结构 (1) 实腹筒:用剪力墙围成的筒体称为实腹筒(洞口很小)。 (2) 框筒:在实腹筒的墙体上开出许多规则排列的窗洞所形成的开孔筒体称为框筒,它实际上是由密排柱和刚度很大的窗裙梁形成的密柱深梁框架围成的筒体(图2-13) 。 框筒构造 柱中距为不宜大于4m,柱的截面长边应沿筒壁方向布置; 横梁高度不小于柱净距的1/4; 角柱面积约为其它柱面积的1~2倍; 孔洞面积不大于立面面积的60%,洞口高宽比宜与层高和柱距之比值相近。 框筒受力特点: 形成受拉翼缘框架和受压翼缘框架。 剪力滞后现象(图2-14):角柱轴力大于平均值,远离角柱的各柱力小于平均值 ;腹板框架各柱轴力分布不是直线规律。剪力滞后现象愈严重,参与受力的翼缘框架柱愈少,空间受力特性越弱。 (3) 桁架筒:筒体的四壁是由竖杆和斜杆形成的桁架组成。 采用若干个建筑层高作为桁架的节间距,以若干个建筑开间作为桁架的弦杆间距,形成巨型桁架,四片桁架围成桁架筒; 一般采用钢结构。可作为高层建筑的承重结构,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力。 钢桁架筒结构的刚度大,比框筒结构更能充分利用建筑材料,适用于更高的建筑。(见图2-15) 2.6.2、筒体受力特点 筒体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空间受力性能。 在水平力作用下都可看成固定于基础上的箱形悬臂 构件; 比单片平面结构具有更大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并具有很好的抗扭刚度; 2.6.3、筒体结构布置方式 (1)框架—筒体结构(图2-10a) 内部实腹筒体(电梯井、楼梯间等),外围布置框架。 (2)筒中筒结构(见图2-16、2-17) 筒中筒结构是上述筒体单元的组合,通常由实腹筒做内部核心筒,框筒或桁架筒做外筒,两个筒共同抵抗水平力作用, 筒中筒结构的布置 筒中筒结构的高度不宜低于80m,高宽比不宜小于3。 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外形宜选用圆形、正多边形、椭圆形或矩形等,内筒宜居中。 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2。 内筒的宽度可为高度的1/12~1/15,如有另外的角筒或剪力墙时,内筒平面尺寸可适当减小。 (3)多筒体系——束筒结构 2.7 框架-核心筒结构 2.7.5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实例介绍 2.8 巨形结构 2.9 抗侧力结构体系的用高度和高宽比 2.9.1最大适用高度 2.10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应用 2.10.1 高层建筑抗侧力结构体系的发展动力 高层建筑的功能、形式、高度和空间利用的不断发展,促使结构形式、材料、组成和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新材料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给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条件。 在建筑师层出不穷的翻新方案下,结构工程师必须响应挑战。 2.10.2 高层建筑抗侧力结构体系发展过程 结构体系发展过程 2.11 建筑体型和结构总体布置 2.11.2 结构平面布置要求 2.11.3 结构竖向布置要求 2.12 结构的“三缝”处理 2.12.2 伸缩缝及减小温度收缩影响的措施 2.12.3 防震缝 1.目的:对布置不规则的建筑物避免造成震害。 2、原则:不分则已,分则彻底。 3.要求:防震缝的最小宽度要求(pp41): (1) 框架房屋,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100mm;当超过15m时,6、7、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