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株洲市二中2014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doc

株洲市二中2014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株洲市二中2014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

株洲市二中2014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卷(学考)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页。时量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至小题,每题分,共分)下列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长沙》上阕写景,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橘子洲头美丽壮观的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B.《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呈献给自己保姆的一首颂歌,也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展示了林冲从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变化过程,围绕林冲的遭遇,全文情节的展开张驰有致、波斓起伏。 D.《逍遥游》阐发了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将深刻的哲理,融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选自《战国策》。课文故事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复杂,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B.《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C.《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封闭、保守、胆小、多疑、害怕变革的形象,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 D.《归去来兮辞》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辞赋,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语言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遣词造句不露斧凿痕迹。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于此。 A.????? B.????? C.????? D.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两次 B. 何辞为 为:句末语助词,呢 C.沛公起如厕 如:去,前往 D.而听细说 细说:详细的说明 7、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非选择题(第1至小题,共分)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 ?(2分) 译文: 吾属今为之虏矣!(3分) 译文 : 11、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2)(3) (4)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后两句侧重???????????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题。(1分)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