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吡唑醚菌酯小试研究技术报告
PAGE
PAGE 2
吡唑醚菌酯小试研究报告
(工艺部分)
2010.5
目录
1 前言
原料规格
工艺流程
4 试验操作及结果
5 三废数量、组成、及处理方案
6 原材料消耗及成本估算
7 结论
1 前言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又名唑菌胺酯是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93年发现的一种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丙烯酸甲酯类广谱杀菌剂。它能防治由子囊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和卵菌纲等几乎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同时它又是一种激素型杀菌剂,能使作物吸收更多的氮,促进作物的生长。该品种不仅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而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吡唑醚菌酯可加工成液剂、水悬剂、可湿性粉剂、粉剂、膏剂等多种剂型,亦可与多种杀菌剂复配混用起到增效和扩大杀菌谱的作用。自2002年推广上市以来,深受使用者的喜爱,销售额迅速上升,据中国农药2007年第6期报导,在全球最重要的15个杀菌剂品种中位列第三。吡唑醚菌酯的制剂分别以凯润、凯泽、百泰的商品名在中国登记并进入国内市场销售。
1.1 理化性质
吡唑醚菌酯的通用名为pyraclostrobin,代号BAS500F。单剂商品名为Cabrio、Headline、Attitude等。CAS登录号:175013-18-0。化学名称为:N-{2-[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酯。结构式为:
纯品为白色或灰白色结晶;熔点:63.7~65.2℃ ;蒸气压2.6×10 Pa(20℃)、6.4×10 Pa(25℃);Henry常数5.3×10 Pa m3/mol(20℃);分配系数logP=3.99(22℃)。水中溶解度为2.4 mg/L(20%/去离子水)也有报道为1.9 mg/L(20℃)。有机溶媒中溶解度,溶质g/L溶液,20℃):甲醇100,异丙醇30,正丁烷3.7,正辛醇24。在纯净水(灭菌水)中半衰期为59 h,在自然水(非灭菌水)(25℃)的半衰期为56 h,在大田土壤中半衰期为2~37d。本剂
1.2 毒性
对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 mg/kg,急性经皮LD502000 mg/kg。经兔的眼睛与皮肤试验表明,本剂无刺激性。并且无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对山齿鹑急性经口LD502000 mg/kg。对虹鳟鱼LC50(96 h)0.006 mg/L。对蜜蜂无害,LD50310ug/只(经口)。
1.3 剂型
有20%颗粒剂、20%可湿性粉剂、200 g/L浓乳剂及20%水分散粒剂等。另外有吡唑醚菌酯与啶酰菌胺(boscalid)的混配剂(吡唑醚菌酯6.8%+啶酰菌胺13.6%,及吡唑醚菌酯9.1% +啶酰菌胺18.2%),以及有吡唑醚菌酯分别与氟环唑、克菌丹、咯菌腈、拌种咯、有机铜杀菌剂、有机锡杀菌剂的混剂。
1.4 作用机理
与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一样,本剂亦通过抑制细胞色素b和c间的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致使病菌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受阻,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而致效。
1.5 生物活性
本剂可用于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各种作物,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
本剂对蚕有影响,对附近有桑园地区使用时应严防飘移。梨树上使用时,在开花始期及落花的20d左右时间内,为防止药害应尽量避免施用。
1.6 专利概况
专利号:DE4423612
专利公开日:1996-
专利申请日:1994
专利拥有者:BASF(Germany)
该品种不仅在美国、欧洲等国家拥有专利权,而且在我国亦有专利权(CN1068313B、CNl154692、CN1308065)。
目前吡唑醚菌酯在美国、欧洲等国家拥有专利权,在我国也申请了专利,其合成技术还没有公开。作为对重要农药品种的技术储备项目,我们对其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合成过程中易产生副反应,中间体分离提纯困难的溴化步骤,采用降低转化率,提高选择性的方法使副产物减少。发明了一种比文献方法更为经济、安全、环保的还原方法,有效地控制还原反应易产生的“胺化”和“偶氮化”难分离的副产物生成。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以对氯苯肼为基准总收率大于50%,产品纯度达高于95%,其工艺操作简便,收率高,成本低,对今后的工业化生产作好了技术准备。
2.主要原料规格
2.1 主要原材料及规格
对氯苯胺 工业品
亚硝酸钠 试剂
亚硫酸钠 试剂
盐酸 试剂
甲醇钠 试剂
甲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新高考2022级高三适应性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水利监理质量控制体系.doc
- [五年级英语下册.doc VIP
- 《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机场航站楼装修工程》投标技术标文件.doc
- GB_T 15114-2023 铝合金压铸件.docx
- 2021年第四期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初级实操题(三).pdf VIP
- 【最全】usedtodo,beusedtodoing用法辨析及练习(带答案).pdf VIP
- 财务报表审计模拟实训第六版刘雪清答案.pdf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VIP
- 招投标法律法规学习培训PPT.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