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中不平等现象批判与反思.docVIP

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中不平等现象批判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中不平等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黎四奇 湖南大学法学院 教授     关键词: 银行/银行改革/不平等/平等   内容提要: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结果上不平等的经济,不平等是经济人的终极追求,与此相配的法律体系亦是维护结果不平等的产物,因为市场经济模式下的法律只在于保证机会上的平等。我国银行业改革中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不在其合理性,而在于其程序上的正义与否性及适度的机会均等性,这源于平等亦是一个因时因利而平衡的主观概念。   美国学者亨金曾言:“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 [1]借助这种命题,笔者认为这种权利的核心之一就是平等,而平等的意义又在于机会之平等。然而,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就时刻面临着一个似乎见怪不怪的现象,即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大包大揽。立于现实的层面,笔者认为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中,改革者不是在创造银行业之间的平等现象,相反,是以政府扶持的方式正在加剧银行业之间的不平等与不公平。毋庸置疑,非市场化的改革绝不会结出市场化的果实。因此,我们有必要平心静气地从法理学中平等观念及中国银行业改革之现实的角度来解剖一下这种不平等现象,并相应地进行出谋划策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不平等现象   庞德早年说过:“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则要求法律根据其他社会利益的压力和危及安全的新形式不断作出新的调整。这样,法律秩序必须稳定而同时又必须灵活。人们必须根据法律所应调整的实际生活的变化,不断对法律进行检查和修改。” [2]这种利益分析式的见解表明,法律规则的创新不能脱离社会这个母体,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与伸缩性。客观来说,虽然我们的银行法依然不能让人感觉得轻松与释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银行法及与其相关的《公司法》、《证券法》等都白纸黑字地载述着人类所渴求的平等与公平的基本法律价值取向。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纸面上的权利有时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因为虽然文本的规则附载了法律人(立法人)的预期与理想,但在实践的生活中这样的规则或在一开始就已命中注定为“僵死之文字”,或在法律实践中发生了迁移性的变异。这个中的蹊跷就在于规则本身并不能告诉与强制我们法律应该如何运行,不能帮我们把名存实亡的法律与现行的法律分开,不能告诉我们法律规则是如何制定,为什么这样制定,以及对人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可以说,除了银行法律上存在的一些不平等规定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实践还产生了一个事实上“违法”现象,而这种“违法”就表现为“有法不依”与“有法难依”所滋生的事实上的银行业之间的差别待遇。对于这些事实上与法律上的不平等现象,笔者作如下几点主要分析:   (一)“资本充足率提升处理问题”角度的不平等分析   资本充足率监管不仅仅是防范与化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最有效的审慎监管方法,而且在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充足比率的高低也是一国银行挤身于它国金融市场最有效的通行证。然而,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上所沉积的呆账与坏账,若希望在短期内通过市场行为达到最低资本充足要求显然是一种奢想,因而2003年底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用以推动两家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虽然这种巨额注资行为能瞬间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但是这种短期有针对性的注资行为也会产生以下不理想性的结果:一是造成获得与没有获得金融资源支持的国有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上的不平等;二是加剧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之间在资产结构与资本充足率上的不平衡;三是尽管这种财政注资行为可以在短期内改良国有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从而使其达到所规定的要求,但是由于国有银行所内生的运营机制并不如现代银行业的商业化经营理念同步,所以其长期效应并不理想。   事实上,这种非市场化的注资行为并不能达到改革者的预期目标,为一种治标而不治本的救急行为。笔者认为,这种不平等的行为除了产生上述现象外,还深层次地说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即产权的重新界定问题。实际上,这种注资行为并不是立于严格的法律的立场来解决问题,而是使既有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像滚雪球一样被不断累积增大。因此,这是一种鸵鸟式的顾头而不顾尾的做法。虽然我们可以从抽象产权者的角度来阐释政府这种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但是必须注意到在这种行为过程中政府既是直接的注资者,同时又是银行业直接的监督者与管理者。这种欠中立性的双重角色的重叠本身对于其它非国有银行业来说就是一种不公与歧视。固然我们可从主权者的角度来对政府的这种行为进行开脱,即一个主权国家的行为往往并不在于其合理性与合法性,而在于其可行性,但是在法治的意识价值形态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不受民意和法律约束的政府,最终也无法受到民意和法律的青睐

文档评论(0)

ipad0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