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儿推拿学术争鸣
小儿推拿学术争鸣
作者:李燕宁 杨配力 于海燕
【摘要】 《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创立了小儿推拿的理论体系,标志着小儿推拿开始了发展的新纪元。后世医家在《小儿按摩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加之儿科工作者对小儿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进步,小儿推拿的学术思想逐渐成熟。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地域的医家对《小儿按摩经》的理解不同及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差异,对小儿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等产生不同的理解,逐渐发展成为小儿推拿的不同流派,引起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
【关键词】 小儿推拿 学术争鸣 手法 穴位 推拿流派
小儿推拿体系的形成,起始于明代。随着小儿推拿学术的发展,对其认识及体会也就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不仅导致了学术争鸣,而且推动了小儿推拿整个学术体系的深入发展。有关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小儿推拿手法的认识
自明·徐用萱提出“掐筋”单一手法及“龙入虎口”、“苍龙摆尾”等复式手法后,历代医家多有演绎,手法也渐趋增多。如《小儿按摩经》载单一手法8种、复式手法28种;《幼科推拿秘书》载单一手法42种、复式手法13种;《保赤推拿法》载单一手法12种、复式手法86种[1]。对此,不少医家,如夏禹铸、龚廷贤、周于蕃、钱祖荫等提出异议,认为手法过繁,不便掌握,对临床无效者应予删除。张振还从临床实际出发,对以往手法进行梳理,删其重复,正其错误,补其阙漏,将小儿推拿单一手法归纳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8种,复式手法归纳为凤凰展翅、二龙戏珠、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飞经走气、苍龙摆尾、赤凤摇头、水中捞月、按弦搓摩、猿猴摘果、天门入虎口、运水入土、运土入水13种,切合临床实用。
复式手法是将多穴位、多种手法联合运用的手法,因其疗效较单一手法和穴位更为显著,所以备受儿科推拿医家的重视。但自明代创立至今,由于历代医家对其理解、师承不同,所以,对该法的操作大相径庭,存在“同名异法”[2]的现象:有的差别不大,如运土入水,一法运至小指根,另一法运至小指尖;有的却大相径庭,如猿猴摘果,一法在手背操作,另一法则牵拉双耳;有的只有2~3种方法;有的却高达6~7种之多,如黄蜂入洞[3]:“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小儿按摩经》)“一掐心经,二掐劳宫。先开三关,后做此法。将左右二大指先分阴阳,二大指并向前,众小指随后,一撮,一上,发汗可用。”(《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即《小儿按摩经》的黄蜂出洞法; “风门穴拿之即黄蜂入洞是也。”(《小儿推拿秘诀》) “黄蜂穴在中指根两边,将大指根掐而揉之。”(《万育仙书》) “以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在三关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而复上,三四转为妙。”(《小儿推拿广义》) “婴儿脏腑有寒风,试问医人何处攻,揉动外劳宫将指屈,此曰黄蜂入洞中。”(《幼科铁镜》)“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将二指,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幼科推拿秘书》)此外,对补泻手法认识自古也有争议:有以手法操作方向规定补泻的,即下推、旋推、逆时推、向心推、向指根推为补,反之为泻,如《小儿按摩经》、《幼科铁镜》、《幼科推拿秘书》等;有以手法操作时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的,即轻缓为补,反之为泻,如《厘正按摩要术》等;当代以上海、湖南等地为代表的医家[4],则采用“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的补泻方法;而以山东为代表的医家,却主张“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来回推为清(平补平泻)” 的补泻方法。
五经穴[5]居小儿五指末节螺纹面,自拇指至小指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关于五经穴的补泻推法,古今医家也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向指根推为补,向指尖推为泻(清),如《幼科铁镜》、《推拿三字经》、《小儿推拿学概要》等;二是向指尖推为补,向指根推为泻,如《小儿推拿广意》、《推拿功法与治病》、《推拿问答》等。鉴于此,以李德修为代表的“三字经派”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折中的推拿方案,如心为君主之官,心经有火不宜直接清心经,以清天河水代之;肾涵先天真水亦不宜清,如欲清肾火,以清小肠代清肾经;肝为将军之官,宜平不宜补,补肝经用补肾经代之,如肝火太旺,应健脾和胃。但当代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则持实在而慎重的态度:“究竟手法的方向,……怎样才为补,怎样才为泻,尚有待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并不能因此就不讲究手法的方向,……对于手法补泻实质问题的研究也当积极进行。”
此外,对于手法的运用,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的。如“二龙戏珠”[3]一法,《小儿按摩经》最早记载:“二龙戏珠:以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而《万育仙书》则认为:“二龙戏珠:温和法,医用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又用两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