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密度电法在老东山隧道特殊地质段施工中的应用.pdf
高密度电法在老东山隧道特殊地质段施工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老东山隧道特殊地质段施工中的应用
高高密密度度电电法法在在老老东东山山隧隧道道特特殊殊地地质质段段施施工工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张绪和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原理和方法,并针对老东山隧道连续出现长距
离与设计地质严重不符的情况,积极探索采用综合地质预测预报方案,安全顺利通过特殊地
质地段施工为例,探讨了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在隧道特殊地质段施工方面的应用效果,提出
了一些改善勘探效果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密度电法 老东山隧道 特殊地质 应用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老东山隧道作为云南广昆铁路重难点工程,在地质勘察阶段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采
取了包括声波探测和深孔探测等手段在内的地勘手段,然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仍然发现,实
际揭露的地质与设计相差甚远,已完III级、IV级围岩段落的变更率就分别高达90%和40%
以上。虽然也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地质界线仍多属推测。由于地勘工作的局限性,必
然存在难以探察、隐伏的地址问题。隧道设计提供的不良地质存在着渗透破坏、发生突水涌
泥、甚至是坍塌变形的可能。这些突发性地质灾害将严重危及施工安全,能否真正开展好施
工期间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做到超前预判、及时决策处理突发性地质灾害,是老东山隧道
能否顺利通过不良地质地段施工的关键。
2 工程概况和工程地质条件
老东山隧道全长7578m,其中Ⅲ级围岩3120m,Ⅳ级围岩2700m,Ⅴ级围岩1758m。隧道
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坡残积粉质黏土,下伏泥岩夹砂岩、泥灰岩。洞身发育有老东山
断层(F4)、官村至白云寺断层(F2)、哨村断层(F1)和蒙七铺向斜,其中哨村断层(F1)
地表破碎带宽50~80m,以断层角砾为主。隧道洞身以软质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完整性
较差。
2.1 地形地貌
测区属滇中高原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势东高西低,高程1800~2200m,最大
相对高差约400m。自然坡度约20º~50º,局部较陡,地表植被较发育。沟槽多被第四系坡
洪积粉质黏土覆盖,厚约2~6m,多被辟为水田;丘坡地带基岩零星出露,缓坡地表多辟为
旱地。
隧道进口端位于广通盆地边缘钱家坡村,向西于小坝箐村出洞,全长7620m,最大埋深
约370m。测区村落零星分布,进、出口端有便道相通,交通方便,其余地段交通不便。
2.2 地层岩性
隧道DK952+100~ DK950+660地层岩性自上而下为:
(1)第四系坡残坡积(Q4el+dl)粉质黏土、碎石土(Qdl+el):褐黄色、灰紫色,坚硬
状为主,局部为软塑,夹少量砂岩碎石等。
(2)下伏基岩:测区段出露地层主要为
a、白垩系下统普昌河组(K ),岩性为泥岩、砂岩夹泥灰岩,灰黄、紫红夹灰绿色,薄~
1p
中厚层状;石英质结构,岩质较硬,泥岩泥钙质胶结,岩质较软,岩体节理裂隙发育。
b、高丰寺组(K ),岩性为砂岩夹泥岩,灰紫色、灰黄色、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砂
1g
岩以石英砂岩为主,部分为粉砂岩,岩质较硬;泥岩以粉砂质泥为主,岩质较软,岩体节理
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c、侏罗系上统妥甸组(J ),岩性为泥岩夹砂岩、泥灰岩,紫红色、灰紫夹灰黄色、灰
3t
绿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质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
2.3 地质构造
测区段位于扬子准台地川滇地台背斜中部,经历了晋宁旋回—喜马拉雅旋回的构造变
动,塑造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级别的构造形迹。区内褶皱及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但
其中又以断裂变动略占主要,褶皱分布比较稀疏,构造线方向呈近南北向,但断裂方向及性
质比较复杂,相互交错,在平面上略呈断块状显示。断层大多数规模较小,性质单一,一般
切割了早期的构造形迹。
区内发育的断裂构造主要有:老东山断层(F4)、官村至白云寺断层(F2)、哨村断层(F1)
及小尖山至智泉寺断层(F5)、赵家冲至金家庄断层(F6)、金家庄断层(F7)、老马 冲断层(F3)、
小钱家冲断层(F8) 、蒙七铺断层(F9)。其中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