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第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度市第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平度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宗家庄木版年画 宗家庄木版年画始于清道光年间,脱胎于潍坊杨家埠年画。至清光绪初年,“线版”雕刻技艺远远超过潍县年画。鼎盛时期,拥有“新盛元”、“公兴义”等字号30余家,辐射到荆戈庄、邵家疃、双丘、倪家庄等村。当时年画品种约有300余种,画版1500余套。 宗家庄木版年画的体裁按其用途可分为神供类和装饰类:神供类有灶神二座、三座,财神、菩萨有正座、偏座等;门窗装饰用门童、门神、花卉等;墙壁装饰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等;有表现神话故事、鸟兽、花卉的装饰年画;有以三国、宋、明各朝戏曲故事为内容的,如《回荆州》、《空城计》等;还有的以民间笑话、寓言和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如:《猪八戒娶媳妇》、《老鼠将媳妇》等。民国初期,创作了反映日、德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日本攻打青岛》、反映辛亥革命的《攻打南京》和《湖北军事图》等作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中央博物馆收藏。宗家庄木版年画的特点是重用大红大绿艳紫明黄,色彩鲜艳,强烈沉着;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尤其是“线版”,以线条的流畅、工细、刚劲、挺拔的特点和风格,在诸种木版年画中独树一帜。 建国后,宗家庄木版年画曾遭两次洗劫:一次是1956年,因年画《薛礼征东》流传到朝鲜,引起朝鲜政府强烈抗议,国务院严令追查,结果是良莠不分,连带没收、销毁近千块珍贵年画原版;一次是“文革”期间,大量原版又遭洗劫。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县文化馆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搜集遗存原版150余块,有93件年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销,受到中外客户和观众的欢迎。此后,山东省美术馆、群众艺术馆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多次到宗家庄进行考察、采风,为宗家庄木版年画的复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7年,热心于年画事业的宗成云先生发起成立了“宗家庄木版年画研究会”,着力于宗家庄木版年画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将原有光纸印刷改为宣纸印刷,品色颜料改为国画颜料,精致装裱,高档包装,以焕然一新的品貌推向市场,产品被作为政府礼品赠送国内外来宾,并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 柳? 腔 “柳腔”,起源于平度与即墨、莱西交界的仁兆镇沙窝村一带,广泛流行于平度。它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经叙述体的联曲说唱,逐渐发展成为板唱式的戏曲,它是土生土长在平度民间的一种地方剧种。 柳腔音乐曲调平稳,多进级和小跳,以藢调式、宫调式为主。正调结尾落藢后假声游离到商音(即本调属音),可分正调、反调、曲牌三种。正调以欢调为目曲,通过各种手法变出了欢调、悲调、二六、快板、垛板、清导板、尖板、哭头等;反调有原板、慢板、二板、数板、散板;曲牌有垛子、南锣、娃娃、四不像、噢、嚎咹、小曲等。演员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在把握基调和风格特点,采用放慢加花、加快减字、扬调拖腔、留板变腔、换眼找调(利用唢呐换把法变调,即移位)、老少翻、弦上泵、弦下哄、跟腔、学社等手法来创新和丰富发展唱腔。除此之外,还配合剧情的弦乐曲牌和管乐曲牌以及一套完整的锣鼓点。 柳腔多系是反映民间家庭故事、男女爱情等题材,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悲剧、喜剧、闹剧皆有,很受群众欢迎,故有“拴老婆橛子”之称。 它的主要传统剧目有“四大京”(东京、西经、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火龙记、玉碑记、绣鞋记、金镯记、钥匙记、风筝记、絲兰记),以及《杀狗劝夫》、《割肉孝母》、《沉香扇》、《王定保接当》、《张郎休妻》等总计有一百多个。 扛? 阁 平度扛阁又称“张村扛阁”,是青岛平度郑家张村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舞蹈形式。光绪年间,当地群众吸收了杂技的成分和秧歌“扭”的特点,利用一套特制的锻铁道具,将两人上下连为一体,采取真真假假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一种独特而又惊险玄妙的艺术表演形式。 平度扛阁是在“抬阁”的基础上,将形式和道具加以演变而成的。据老艺人郑国太(1919-1993)、吴振南(1913-1990)口述:1875年郑家张村人开始操办“抬阁队”。由于“抬阁”用人多、耗资大不适用当时农村的经济状况,也不便于在大街小巷演出,由郑文(铁匠,1842-1921)发起,开始研制“扛阁”的道具。他利用熟练的打铁技术,经过无数次反复的实验,终于在1881年冬天,成功的研制了一副“N”型铁架子,使8岁的儿子郑昆(铁匠,1873-1942)牢牢的“站”在自己的“手”上,“张村扛阁”这一新的民间舞蹈形式诞生了。村民们主动集资,购制作道具服装,排练了《八仙过海》。他们利用道具的巧妙和服饰的遮掩,看上去真象八位仙人只手托一仙童在载歌载舞,令老百姓拍手叫绝。 扛阁的适应性较强,除了节庆活动外,红、白喜事,祭祀活动均可演出,深受群众爱戴。 1992年,经市文化馆挖掘整理创新后,由许家村秧歌队代表青岛地区参加全国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暨优秀秧歌大赛”,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优秀演员奖、组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