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测系大修辐射防护基础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1.概述2.相关术语解释3.几种常见的放射源4.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5.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过程及损伤机理6.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及相关防护措施 1.概述 随着核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在工业、农业、科技、医疗等部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管理工作的不当和失误,应用部门的防护意识差,放射事故时常发生。所以,严格放射事故管理,减少或杜绝放射事故的发生,对于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促进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相关术语解释 2.1 放射性 radioactivity 某些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射线,或在发生轨道电子俘获之后放出X射线,或发生自发裂变的性质。 2.2 放射性核素 radionuclide 能够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 2.3 放射性污染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2.4 放射源 radioactive source 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2.5 辐射事故 radioation accident 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2.6 外照射 external exposure 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 2.7 内照射 internal exposure 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 2.8 放射性半衰期 T1/2 radioactive half-life 放射性核素由于放射性衰变使其活度衰减到一半时所经过的时间。 表1 内、外照射的不同特点 2.9 吸收剂量 D absorbed dose 指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示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单位质量物质受辐射后吸收辐射的能量。单位为戈(Gy)。曾用单位为拉德(rd)。 2.10 当量剂量 HT,R equivalent dose 辐射R在器官或组织T中产生的当量剂量HT是器官或组织T中的平均吸收剂量DT,R与辐射权重因素WR的乘积,即HT,R= DT,R *WR 2.11 照射量 X exposure 表示X或γ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的电力大小的物理量。 x或γ辐射在单位质量空气中产生一种符号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单位为库/千克(C/kg)。曾用单位为伦琴(R)。 表2 照射量、吸收剂量和剂量当量的剂量关系 3.几种常见的放射源α放射源 常用源: 210Po、238Pu、239Pu、241Am、237Np、235U、 238U等 制作: 电镀法:将放射性物质沉积在金属托盘上,表面镀薄层纯金或云母 α 射线:也称α 粒子,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 ,带正电荷,具有很强的电离能力,但穿透力弱,很容易被皮肤阻挡。 β放射源 常用源: 3H、14C、22Na、45Ca、55Fe、58Co、63Ni、137Cs、90Sr-90Y等 制作(电镀法、陶瓷法): 金属特性的放射性核素:电镀法沉积在金属托盘上,外加保护层密封。 Sr、Cs可以烧结在陶瓷中。 H、C可以制成有机玻璃。 用途:参考源、测厚源等 β 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速度接近光速,电离作用比α 射线弱,但其穿透能力较α 射线强。 γ放射源 常用源:60Co、137Cs、192Ir等 制作:不锈钢或铂铱合金密封壳 用途:医疗照射、工业照射、工业照相及辐射仪表等 γ 射线:是短波、高能量的电磁波,发射的是单能光子,不带电,穿透力很强。 4.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 4.1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迁移 放射性物质释入大气后会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行为。一部分放射性气体可被大气中的尘埃或液体微滴吸收或溶解;一部分放射性核素可被氧化。输运过程中放射性核素将逐渐衰变;雨雪的清洗作用又可导致核素沉降至地面;风度作用又导致沉积物的再次悬浮,造成二次污染。 危害:对人体直接造成外照射;通过吸入或食入造成内照射。 4.2 放射性物质在地表水体中的迁移 地面水体放射性污染主要源于放射性废水的排放,另外,大气中的气载放射性物质及开采、提炼和使用放射性物质时,也有可能造成放射性水污染。 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后,将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水的流动导致污染物在水体中或扩散,或沉积,或再悬浮;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水解、络合、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化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