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稻飞虱与蓟马的危害和防治.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稻飞虱与蓟马的危害和防治

稻飞虱与稻蓟马类 危害与防治 演讲人:蔡和云 一、稻飞虱--火蠓虫 ? 稻飞虱在中国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发生较为强烈,尤以湖南、江西各稻区发生最重,今年?!! ? 其属昆虫纲,同翅目 稻飞虱 稻飞虱----分类 ? 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由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属于迁飞性的大害虫,两者相比较,白背飞虱发生较早,在 4月水稻插后,陆续有长翅型的成虫进入本田。虽然白背飞虱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但褐飞虱仍是主要发生的害虫。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稻飞虱--共性 1、成虫具有强趋光性和趋绿性 2、具有翅二型,即长翅型和短翅型,而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长翅型可起迁飞作用,具有迁飞性,而灰飞虱则为当地定居繁殖,迁飞虫源主要于中南半岛。 3、天敌种类基本相同:主要由稻虱缨小峰、黑肩绿盲蝽、多种蜘蛛、鳌峰、步甲等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 1、直接刺吸危害:成虫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消耗稻株养分,导致谷粒不饱满,千粒重减轻,结实率降低。取食时,分泌凝固性唾液,形成“口针鞘”,阻碍水分养分的运输,虫量多,受害重时,稻株下部变黑、腐烂,上部枯黄,俗称“穿顶”“虱烧”,导致严重减产! 2、产卵危害:产卵时刺伤稻茎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促使水分向外流失;同时破坏疏导组织,加速稻株倒瘫。 3、传播和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和灰飞虱是传播水稻病毒病的虫媒。褐飞虱----草丛状矮病和齿叶矮缩病;灰飞虱-----水稻黑条矮缩病,白背飞虱---南方黑条矮缩病,另外刺吸和产卵的伤口,有利于纹枯病、小菌核病的侵染危害;排泄的“蜜露”易招致煤烟病的孳生 稻飞虱--相互间区别 飞虱类型 危害部位 危害特点 落水形态 发生时间 迁飞性 褐飞虱 稻丛基部,很少出现在叶片上 田中央密集为害,后逐渐扩大蔓延 两后足呈“一”字形 危害中晚稻 有 白背飞虱 分布位置比褐飞虱稍高,水稻茎秆和叶片背面活动 田中央密集为害,后逐渐扩大蔓延 两后足呈“八”字形 早中稻 有 灰飞虱 稻丛中上部叶片 集中田边为害,后蔓延田中 两后足呈“八”字形,角度小于白背飞虱 早稻 没有 稻飞虱---迁飞特性区别 褐飞虱: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往返迁移 区域 世代数 迁入时间 海南 12—13代 常年繁殖 广西、广东、福建南部 8—9代 3—5月 贵州南部、江西南部 6—7代 4—6月 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 5—6代 5—6月 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南部、江苏、安徽南部 4—5代 6—7月上中旬 苏北、皖北、鲁南 2—3代 7—8月 稻飞虱---迁飞特性区别 白背飞虱: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东西往返迁移 区域 世代数 迁入时间 海南 11—12代 常年繁殖 广西、广东、福建南部 8代为主 3—5月 贵州南部、江西南部 6代为主 4—6月上中旬 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 5代为主 5—6月 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南部、江苏、安徽南部 4代为主 6—7月上中旬 苏北、皖北、鲁南 2代为主 7—8月 稻飞虱的发生与流行规律 温湿度:褐飞虱--喜温爱湿(20-30℃,80%↑);白背飞虱--宽温窄湿(15-30℃,80-90%);灰飞虱--敏高温耐低温(不超过30℃,最适23℃) 繁殖快:一只雌虫(短翅型)能产卵300—400粒,一般7—13天孵化为若虫。 爆发先兆:短翅型虫源的出现是爆发的先兆,繁殖快。 耐寒能力极差: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寒露风”) 。 大发生条件: 褐飞虱--“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白背飞虱---“前期多雨,后期干旱”;灰飞虱--“通透性良好,秋高气爽” 稻飞虱的防治 1) 农业防治:1、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2、进行科学肥水管理,3、养鸭除虫,4、灯诱捕杀。 2) 生物防治: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蜘蛛、线虫、菌类对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3) 化学防治:前期重点防治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重发期防治迁入高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防治指标--1000头/百从) 防治药剂:70%吡虫啉(高搏),20%吡蚜酮,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90%敌敌畏等常规防治。 二、稻蓟马类 为害水稻的蓟马类害虫统称,主要吸食水稻幼嫩叶片,部分种类还能在穗部颖花内取食为害。我国危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稻蓟马、稻管蓟马、花蓟马和禾蓟马等四种,其中稻蓟马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等南方稻区,稻管蓟马则遍及全国各稻区,花蓟马主要为害华南稻区水稻,禾蓟马则在贵州、湖南、湖北、江苏等长江流域稻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