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章++竞争情报与企业商业秘密.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章竞争情报与企业商业秘密

1.企业以法律手段保护商业秘密 2.企业以经济手段保护商业秘密 3.企业以行政管理的手段保护商业秘密 4.商业秘密纠纷的司法诉讼和行政处理 杜邦公司诉克里斯托夫商业秘密侵权案 商业机密至上杜邦公司在德克萨斯的比尔蒙特开设了一家工厂,计划生产甲醇。由于工厂还在建设之中,厂房尚未加顶。1969年3月19日,受身份不明的第三人的雇佣,比尔蒙特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兄弟驾驶飞机,在空中对杜邦公司的新建厂房进行了拍摄。冲洗后交给了身份不明的第三人。杜邦公司就对克氏兄弟进行起诉其商业机密。法院最终判决该公司正在建设的厂房属于商业秘密,克氏兄弟以不正当手段窃取信息,属于侵犯杜邦公司的商业秘密,同时要按照杜邦的要求披露其雇佣者。 宝洁联合利华商业间谍案 垃圾窃密2001年初,宝洁(PG)公司和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之间爆发了情报纠纷事件。2001年4月,面对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强烈质疑,宝洁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员工通过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途径获取了联合利华的产品资料,而这80多份重要的机密文件中居然有相当比例是宝洁的情报人员从联合利华扔出的“垃圾”里找到的。后来,宝洁公司归还了那些文件,并保证不会使用得来的情报,沸沸扬扬的“间谍案”就此不了了之。 (一)企业信息保护制度 (二)制定职工保守企业商业秘密制度 (三)强化保护商业秘密的技术措施 (一)文件管理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二)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三)合同与商业秘密保护; (四)企业雇佣关系与商业秘密保护; (五)企业申请专利与商业秘密保护; (六)涉及第三方的商业秘密保护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跳槽泄密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18世纪后期才出现的。有记载的较早的跳槽泄密案发生在1820年的英国。被告是某药商的一名雇员,他在受雇期间偷偷抄下了该药商一种新型药品的配方,然后跳槽出来自己生产,因而被药商起诉,被法院判决立即停止并永久不得使用其泄露原告的新药配方,另外还要赔偿一笔经济损失费。 另外一个比较经典的并且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案例是1917年的米勒案。原告米勒起诉,要求禁止一名前雇员在离职后使用受雇期间所学的人造革制造工艺。美国法院甚至没有要求原告向专家和证人出示有关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就判定被告对原告存在保密义务。法院认为,无须要求被告将应信守诺言的内容向公众公开。被告曾抗议,说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他辩护的权利,但法院却坚持认为,商业秘密是一个特殊的东西,一公开就不成为秘密了,因此,无论这个秘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要你曾经是他的雇员,你就不能使用,更不能公开。 美国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较为完善。由于1996年通过了《商业间谍法》,联邦调查局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并帮助公司抵御来自情报领域的攻击。 竞业禁止协议(Noncompete?Agreement?or?Covenant?not?to?compete)便是针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侵权法保护方式的缺陷而出现的事先防范措施,它是指雇主在与雇员建立雇佣关系时签订协议约定雇员在离开该企业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且有竞争关系的产品的其他企业任职。 竞业禁止协议开始在国外备受责难,因为雇主利用经济优势直接以协议的方式限制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自由择业权甚至危及谋生权,而且与贸易自由的公共政策相抵触。但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判例的承认,成为国外流行的商业秘密保护方式。 我国国家科委在《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第7条率先对竞业禁止协议予以规定,授权企业可以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其他地方性法规也先后作出类似规定。2?同时,立法和判例都会对竞业禁止协议的有效性严格限制,立法上要求协议主体(一般限于实际上接触企业商业秘密的雇员)、竞业限制的时间、地域、职业种类或活动范围以及经济补偿必须符合规定,否则无效,国外判例主要是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判断协议是否具有合理性,被告也往往以其不合理进行抗辩。 不可避免披露原则(Inevitable?Disclosure?Doctrine),目前还没有发现权威概念。 综合相关案例资料将其概念概括为:前雇主在其知悉商业秘密的雇员离职后并在被竞争对手雇佣之前,认为雇员在被竞争对手雇佣后会不可避免地使用其商业秘密并且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于是可以基于竞业禁止协议或在没有协议(或协议因某种原因无法执行)时,请求法院发布暂时禁令和永久禁令,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为竞争对手工作和永久禁止其泄露商业秘密。它主要是针对商业秘密潜在的侵占行为(threatened?misappropriation)采取的保护方式。 这一原则首先由1919年Eastman?Kodak?Co.?V.?Powers?Film.?Product,Inc.?7?一案例所确立。柯达胶卷公司在当时拥有一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