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安东的《“大桥记忆”计划》希望大桥不只是一座纪念碑探究.docxVIP

鲁安东的《“大桥记忆”计划》希望大桥不只是一座纪念碑探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安东的《“大桥记忆”计划》:希望大桥不只是一座纪念碑凤凰江苏2016-08-25 17:49:28当我看到那个巨大的混凝土结构时,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人民的力量,什么叫做集体主义,什么叫奉献。2年前,站在南京长江大桥南桥头堡下,抬头仰望这座24层楼高的巨大混凝土建筑,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再一次被深深震撼了。他想起了自己五六岁时,和父母在燕子矶游玩,却远远地被大桥雄伟的身姿吸引,一家人竟然像朝圣一般,一步一步走到了大桥的下面。鲁安东的脑海中开始萌生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有了筹划对大桥故事和记忆进行研究的念头,他想要唤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他给他的这个计划起名为“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8月的南京,暑气正盛。见到鲁安东时,他正在工作室里画图。他的工作室在南京大学里一栋名为“戊己庚”的三层小楼内。卷棚式屋顶,筒瓦屋面,外墙为青砖清水墙。这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老楼,一眼望去,满眼沧桑。  南京大学戊己庚楼见我们前来,这位蓄着木村拓哉式过耳长发的教授忙起身招呼大家坐下,细丝眼镜后是一双笑眯眯的眼睛。这间不足二十平的工作室里,一个硕大的南京长江大桥木质比例模型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空间。指着大桥模型,鲁安东开始跟凤凰江苏谈起了他的计划,说话间时不时会下意识地捋捋垂在额前的几丝头发。  南京长江大桥木质比例模型  红色未来主义建筑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特别的桥,在地理位置上,它是津浦线和沪宁线的交汇点。在鲁安东看来,从民国时期萌生修桥设想,到上世纪50年代,大桥从正式筹备到开工,再到建成通车,最后到80年代为止,它都和南京市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放在全国的层面来讲,它并不是一个城市的象征,而更像是国家的象征。在鲁安东的眼中,大桥的设计并不巧妙,但却有着一种拙朴的力量。鲁安东想起了画家魏紫熙画得那幅巨大的《南京长江大桥》水墨画。崇山峻岭中,南京长江大桥横跨波涛滚滚的扬子江,画得并不真实。但鲁安东觉得他表达的感情是真的,“山也好,江也好,全国的几万人联合起来克服所有困难。”  魏紫熙,《南京长江大桥》鲁安东把那个特殊年代的许多建筑定义为“红色未来主义建筑”,他认为建筑设计的手法和它的精神内核要分开来看。大桥的许多建筑设计是在用混凝土模仿钢结构,虽然用的是20世纪初的设计手法,“但是旧瓶装新酒,它的新酒不一样。”在鲁安东的眼中,大桥的设计手法虽然是折中主义的,但是它要表达的精神绝对是理想主义的、浪漫的、乌托邦式的。“大桥实际上是一个进步的,面向未来革命的一种理想主义指引下的实践。”建筑是时代的记录者,建筑的记录是超越内容的。鲁安东说,他总是能在大桥身上看到一种巨大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他们想象的未来中国一定是到处都是这样一种好像在燃烧、好像在生长、好像在巨大的力量碰撞穿插,自下而上长出来的建筑。他们虽然在做这一个桥,但他们一定希望全中国所有的桥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只有这个形状才是革命的,代表速度、力量和激情。”鲁安东说,南京长江大桥常常带给他震撼,并不仅仅因为大桥本身所散发出的那种红色年代国家力量带来的视觉张力,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故事。在那个朴素的、纯粹的信奉唯物主义的时代,人定胜天的信仰在一个个个体身上迸发出的激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数以千计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背景的人齐聚在南京建设大桥,这些建设者们所形成的碎片化的记忆浩如烟海。在鲁安东看来,这些微观个体的独家记忆,与传统追求宏大叙事模式同样具备历史价值。用他的话来说,“这多的关系构成了一种我称之为记忆景观的东西,这么多人对大桥的记忆,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变得太有趣了。”鲁安东想到了把大桥本身的空间景观对接起来,他要打造一个当代的、公共的记忆景观。他想要去再现那些一个个瞬间,唤醒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在拥有了整体框架后,鲁安东思考了接下来他需要做什么。他联系了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南京的一些高校,他希望它们能够成为自己设想的合作方。在他的组织和邀请下,一个跨历史学、新闻传播学、建筑学、艺术设计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的学术团队初具规模。  鲁安东可视化的记忆、故事、历史鲁安东的“大桥记忆计划”想要的是将大桥的记忆“活化”。在他的思考中,对大桥的纪念绝非是建造一个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那么简单的事,这样“太冷冰”。他不需要一个钢筋水泥的盒子去盛放一些物品,然后刻意教育或向参与者灌输一些东西。鲁安东和他的团队需要的是营造一种融入感和归属感,这要求设计者跳出博物馆设计上的窠臼,给参观者以一种自然和轻松的方式和家的感觉,鲁安东选择了“可视化”的方式重现那个时代的环境。鲁安东和他的设计团队提出了通过景观设计去呈现“大桥记忆计划”的设想。他们把对时代的纪念细化为多个不同的情景。鲁安东选择的这种可视化模式,与博物馆展览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它们的内核上,虽然都是以看得见的方式,但在鲁安东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