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忆江南.文本解读1229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文本解读
星城实验小学姚芬 王盼 彭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独特的美丽和风韵,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这里湖河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诗人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属白居易的《忆江南》,那么它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视频)
一|、知人论世,对话作者
白居易,是唐朝新乐府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对人们有着教化的作用,在他去世五十年后,晚唐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评价他的诗歌风格,称他为“广大教化组。”他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词来写诗。唐宣宗也曾写诗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组词,共三首。“忆江南”是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在本组词中,“忆江南”既是词牌名又是题目,这是古典诗词中比较特殊的现象。这是白居易晚年的词作,沿袭了诗人一贯的诗风:明白晓畅,朗朗上口,意象简单明快而韵味深长。与白居易的不少诗词一样,这三首词历来被后人广为传诵,尤其是第一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明艳的画面成为多少人梦中无限向往的江南,成为对一种蓬勃、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本组课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包括三篇讲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体裁的多样,语言极富表现力,细细品读会让读者走进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之中,从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还有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三首诗词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古诗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在于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通过个性朗读对话想像等方法学生的情感入到了文本情境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评价的方法,总结出朗读本诗的节奏,重轻音,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应是心中有人的教学,语文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人”道。这里的“人”,不仅包括教学对象——学生,也包括文本中的人物。只有做到心中有“人”,教学才有了抓手,文本才有了血肉。那么,教学《忆江南》这组诗词,我们应该关注的“人”是怎样的呢?
首先,这里的“人”是学生。对于小学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白居易诗词通俗晓畅,因此理解诗词的意思不是难点。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结合已有的知识背景,自主理解诗词的意思。教学实践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其二,这里的“人”是诗人。这也是教学这组词最重要的突破口。据有关资料记载,白居易少年时曾漫游江南,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出任杭州刺史期间,他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做了不少好事。江南的风光名胜,江南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记忆里。写下这组词的时候,已是离开江南十二年之后。此时的白居易,身在河南洛阳,身处中原,中原的景色与江南相比该是各有特色,但是在诗人的心中,还是江南最好,他还是不能不忆江南。为什么还是觉得“江南好”?究竟是什么使得诗人离开江南十二年之后还是不“能不忆江南”,乃至于要追问“何日更重游”,渴望“早晚复相逢”?如果仅是因为江南秀丽的风光,对于曾四方云游、见多识广的诗人来说,这个理由似乎不够充分。那么,我们还是从“人”出发,即结合诗人当时的境况来考虑。白居易写下这组词的时候,是公元838年,诗人已经六十七岁,开始步入老年,身体多病,仕途失意,又加路途遥遥,古代交通不便,恐怕回到江南的可能性不大了。在老年白居易的心里,江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他想念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他想念的是自己曾经在江南度过的那些美好的岁月,那里有他少年时漫游江南的欢乐,有他中年时为官在江南的那份豪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那已经成了诗人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个色彩明艳的江南,那个生命中不能割舍的江南,也许只能永远相会在梦中了,它已经成了诗人心中的一个美丽的江南梦。事实上,白居易写下这组词八年之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