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古典诗歌语言.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体味古典诗歌语言

体味古典诗歌语言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一)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例1、 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例2、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3、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4、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宾语前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3.主、宾换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4、在偏正短语中,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修饰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 ) 语序颠倒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三)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去完善。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西江月》 ) 二、理解关键词语 1、抓住动词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2、抓住形容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3、注意数词和副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 4、注意叠词和拟声词 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 “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拟声词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不胜枚举,“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令》),“呢喃燕子语梁间”(刘季孙《题屏》) * *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