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3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3章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3.1 地质年代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3.1 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是由该岩石地层单位与相邻已知岩石地层单位的相对层位的关系来决定的。 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年龄)是指地层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数,是用距今多少年以前来表示,目前,主要是根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来确定。 (1)相对年代的确定 ①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未经过构造运动的层状岩层大多是水平岩层。水平岩层的层序为每一层都比其下伏的相邻层新而比它上覆的相邻层老,这就是地层层序律的基本内容。 ②生物层序律 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称为古生物。沉积岩中保存的地质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化石方式保存下来。在相同地质时期的相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如果原先的海洋和陆地是相通的,则都含有相同的化石,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③切割律 上述两条准则主要适用于确定沉积岩或层状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但对于呈块状产出的岩浆岩或变质岩则难以运用,因为它们不成层,也不含化石。但是,这些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穿插、切割的关系,这时,它们之间的新老关系依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来判定,即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2)绝对年代(同位素年龄)的确定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一般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来测定岩石和矿物年龄。 一般可根据公式: 计算出该矿物从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龄,即岩石的绝对年代。式中: t——某一放射性同位素的年龄 λ——衰变常数,每年每克母体同位素能产生的子体同位素的克数; N——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后剩下的母体同位素含量; D——蜕变而成的子体同位素含量。 2.地质年代表 以地球演化的阶段性为依据,配合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对漫长的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的编年与划分,编制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能普遍参照对比的年代表,即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的建立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为推进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地质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 (相对)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3.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 有些地区,常因化石依据不足或研究种度不够等原因,只能按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及构造运动特点来划分地层单位,称为地方性地层单位或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包括群、组、段3级。“群”是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其范围可相当于统—系不等,有时甚至可大于系,群与群之间常有明显的地层不整合面分开;“组”一般是指岩性较均一或几种岩性有规律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岩石地层单位,其范围通常小于或等于统;“段”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通常反映一个组中具有相同岩性特征的某个特殊层位。 在岩石层序律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古生物化石研究和同位素年龄测定后,可建立地方性岩石地层表或地层柱状图。 4.我国地史概况 中生代除南方部分地区和西藏等地为海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形成陆地。而新生代第三纪大部分时间台湾和喜马拉雅地区仍为海洋包围,到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台湾和喜马拉雅地区上升为陆地和山脉。 3.2 第四纪地质概述 1、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四纪地壳有过强烈的活动,为了同第四纪以前的地壳运动相区别,把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气候多变,曾多次出现大规模冰川。 第四纪大约200多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 (1)第四纪气候与冰川活动 第四纪是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大冰期由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冰期和间冰期组成。在第四纪最大一次冰期中,世界大陆有32%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在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冰川,此时,气候寒冷,干燥,海平面下降,沙漠面积扩大,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12℃;在间冰期中,气候温暖,北极气温比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比现在高5.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