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桑榆时未晚耕耘关爱霞满天——走进吉林大学老年大学(学生记者杨晓东张一迪程昊红).docVIP

求学桑榆时未晚耕耘关爱霞满天——走进吉林大学老年大学(学生记者杨晓东张一迪程昊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求学桑榆时未晚耕耘关爱霞满天——走进吉林大学老年大学(学生记者杨晓东张一迪程昊红)

求学桑榆时未晚,耕耘关爱霞满天 ——走进吉林大学老年大学 (学生记者 杨晓东 张一迪 程昊红) 他们学贯中西,挥斥方遒,曾经在不同的领域各有所成,为社会贡献了一生;他们饱经沧桑,大起大落,经历过时代风云的更迭和磨炼,人生之旅厚重充实;他们在三尺讲台上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为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栋梁之材,而如今,他们又如同小学生一般,背起书包,走进课堂,重新回到单纯的学生时代;他们怀着孩童般朴素的愿望,重拾年轻时候的梦想,追求精神的寄托。他们是吉林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 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校55-75岁的离退休职工共有近四千人,他们虽然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离开了曾经挥洒下汗水的讲台,但是他们依然追求知识,努力学习。为满足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2007年5月,吉林大学老年大学应运而生,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为广大离退休干部、教职工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 与时俱进,老有所学 一走进老年大学的教室,记者就被满屋的国画和书法作品吸引了。秀丽的山水、怒放的牡丹、精细的工笔、遒劲的书法……从一笔一划,似乎可以看见这些前辈们踏实严谨的一生和他们晚年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教室里十余位老人,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谈论着近日来的新鲜话题和眼前的作品,他们中有大多数是学校成立以来的首届学员,挂在教室墙壁上的书画作品,就出自他们之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记者与教室里的老人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关于在老年大学学习、生活的感受,也被他们的认真和执着感动着。教室的前面贴着八个大字“与时俱进,老有所学”。而学员们的话正是这几个字的反映。“现在的学习,弥补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人生中的不足,现在,我们又找回了年轻时对文艺的热爱。我现在是一个小学生的身份,从零基础来学习绘画,英语,还有计算机,老有所为不敢奢求,但是我要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写字画画可以怡养性情,心情好了,身体自然健康了!” 虽然条件有限,但学员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老年大学成立至今,老学员们的守时和严谨给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完成作业,即使刮风下雪,老人们依然相互扶持着来到学校,坚持上课。更有学员认真地指出,老年大学的建设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宣传,很多人苦于并不知道老年大学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要加大宣传,把深居家中的广大离退休干部吸引到老年大学的队伍中来。 两个小时的座谈,这些老人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烙在了记者的心中。老人们的话语很朴素,但他们的的思想,依然像当年三尺讲台上的那样深刻,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在离退休之前可能是学校领导干部,教授和知名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功臣,但是今天,他们在这间不大的教室,使用着学生淘汰下来的旧桌椅和简陋的教学设备,继续追求着知识的梦想,描绘着生活的色彩。他们求知的欲望,让我们这些天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使用着最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大学生自愧不如。言谈中,老人们对下一代的关爱,透过那些虽然苍老却依旧清澈的眼睛,一直温暖到我们的心房。而我们的眼睛早已湿润: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他们才是更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而作为为学校默默耕耘了一生的离退休教职工,更应该得到全校师生的敬佩和关爱。 艰苦创业,风雨同行 2007年5月,在有关领导多方面努力下,在交通方便的新民校区争取了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建,当年7月23日,学校迎来了第一批160名学员。聘任各学科兼职教师20名,开设国画、书法、计算机、英语、声乐、舞蹈等六个专业。在创建之初,学校面临着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缺的困境。书画课,工作人员自己动手用铁皮制作上课用的画板;英语课用的是花100元钱从中东市场买来的小录音机;声乐课教师用手风琴教学还是借来的。 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学校顺利完成各科教学计划,而且在07年开学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与学校老干部合唱团一起举办了一场汇报演出。三年来,有近70%的学员不仅坚持在校学习,而且当起了学校的宣传员,为学校吸引更多学员。在学员中,有三位平均年龄近80岁的离休老干部,在省老年大学大家都称她们为“三姐妹”。当得知吉林大学老年大学成立后,她们最先来到学校,非常激动地说:“太好了,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学校了!”年近84岁的白老师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只要我能走我就要坚持来学习,你可别嫌我老啊!”三年来,她们相互扶持,风雨不误。老人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家像呵护自己的家一样呵护着这个集体。 学校的学员来自社会各界,有省市退休领导干部,有学校离退休以及在职的教授和职工,也有连小学都没进过的老司机、摆地摊为生的社会老人。虽然学员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但都受到了同样的呵护和关爱。学校聘请的教师也非常有责任心,对教学一丝不苟,对学员耐心热情,每学期开学都把教学计划安排好,发放到每个学员手中。工作人员及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