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

第八讲 我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自夏商奴隶社会产生以来至明清封建社会晚期,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各级官吏的选任,并产生了多种选拔官吏的途径和方法,简言之主要有:世袭制、荐举制、任子制、纳赀制、恩荫制、军功制,吏进制以及科学制等等,其中尤以世袭、荐举和科举制影响最为深远。 从西汉开始,选官制度又呈现出斑斓多采的局面,有察举、辟除、征召、任子、纳赀等多种,其中又以察举、征辟为富有特色。西汉的察举、征辟以及魏晋后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都带有了浓厚的个人意志。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核心是荐举。 一、察举制 察举,通俗的解释是察廉举孝。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有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士人或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授予一定官职或予以提升。可以包容在察举科目名下的,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贤良方正(文学)。贤良方正常与能直言极谏者并提。所文文学,在当时是指儒家经典之学。 (二)孝廉。关于孝廉,颜师古注云:“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孝子廉吏。 (三)特科特举。皇帝为处理、解决特殊问题或需要特殊人才而设的临时科目。主要有:1.茂才异等。凡超群逸伦、智略出众的优秀人士均在被举之列。2. 明经。即通晓经学之士。“遣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3. 明法。亦即通晓法律。4. 有道。泛指天文、医学、神仙术、命相、占卜等。5. 治剧,治剧就是能够治理麻烦的郡县。6. 勇猛知兵法,察举勇猛之士多发生在“灾变不息,盗贼众多”之时。7. 明阴阳灾异。只好乞灵于术数迷信。 (四)太学博士弟子 国家在京师创建太学。太学中讲授者称五经博士,学生称博士弟子。博士弟子与贤良方正、孝廉视作察举中三大科目。 博士弟子入仕要经过考试,有射策之法。所谓射策,是将难问疑义,写于策上,列而置之。 二、征辟制 征,征召,是皇帝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社会上的名士贤才到朝廷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的一种制度。辟,辟除,是中央或地方官吏可自行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征辟与察举的不同点在于:察举是举主对举者只有推荐权,而无去留权;而征辟是公卿对自己所举之人有权去留、任免。前者任用权在上,后者任用权在下,这是察举与征辟的最大区别。 (一)征召。一般来说,征召只是皇帝对社会上个别名流、贤达采用的临时选官方法,因此在方法、程序及授职等方面都无一定常规。①被征召者大都为社会有名望的品学兼优之士。②被征召者礼遇隆重。③“安车蒲轮”。 (二)辟除。辟除,亦称辟举、辟召,是中央和地方长官可自行任用属员的一种作官制度。汉制规定,公府上自丞相(或司徒)、御史大夫(或司空)、太尉(或司马)、九卿及州郡长官等,都可自行聘用其属员。 三、任子、纳赀及其它 (一)任子。 为了使官僚子弟不按才学、能力、仅凭门弟和父兄职位跻身于政治舞台,汉代颁布“任子令”:“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为以德选”。北宋的恩荫最滥,凡遇有吉庆大典,所有高级官吏子弟乃至亲戚门客皆可加官进级。 (二)纳赀。纳,捐纳;赀,赀选,即赀钱财换取官职的一种做官制度。亦称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制至东汉末年更滥。桓、灵期间社会危机加深,财政虚耗,公开标价卖官。 出钱为官的制度,必然引起地主对人民的搜刮和官吏的贪赃枉法,给人民带来痛苦的灾难,同时造成吏治的败坏。 (三)其他 汉代选官制度除上述诸途外,还有其“杂途”。 1.郎选。亦称郎补,即通过“郎”的途径而入官,具有候补官性质。 2.以吏补官。由下级小吏晋升为官的。 3.上书拜官。自荐上书而授官的不乏其人。西汉上书拜官的有朱买臣、东方朔、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等人。他们中不少人的上书为武帝所赏识而授官,如主父偃的“推恩令”,徐乐提出的“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的看法,都受到武帝赞赏,以致对他们发出了“相见恨晚”的感叹。 四、九品中正制 (一)察举制的败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别父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二)九品正中制内容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通典·选举典》载:“吏部尚书陈君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对人才选评的依据,主要有三项:一为“薄伐,即家世出身,二为“状”,即行为才德的评状,包括任官时的政绩 ,三为“品”,即人品的等第。中正的职责是提供士人这三项资料,并列入记录,以备朝廷参考。 (三)九品中正制评价 1. 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2. 人分九等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创新。3. 选才标准趋于周密。 至东晋中后期弊端丛生,才成为加强门阀统治的一个工具。其主要弊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