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与族群
教育與族群
一、族群的相關概念
(一)種族(race)與族群(ethnic group)
種族:根據生物上的差異所做的團體區隔,在人類學上可區分為白、黃、黑種人。
族群:在涵義上與「種族」有重疊之處,但較為廣泛。它是指在一個大社會裡被他人或該群體本身以社會性區隔出來的群體,大致上以種族、血緣、體質上的屬性,或宗教、語言、傳統和原有國籍等文化特徵所作的區隔。
(二)少數族群(minority)與多數族群(majority)
少數族群:在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上處於劣勢地位的種族或民族,亦稱「受壓迫的族群」。
多數族群:人數較多且在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上居於統治或優勢地位的群體。
(三)臺灣原住民
臺灣的原住民自光復以來一直沿稱「山胞」,為符合事實並尊重其社會地位,在第三次修憲時已正式更名為「原住民」。
「臺灣原住民」只是一個籠統稱呼,各族的來源、血統、體質特徵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目前臺灣原住民人口總數不到四十萬,佔臺灣地區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弱,可謂「少數民族」。
原住民人口分佈臺灣二十一縣市三十個山地鄉,以花蓮、台東二地居多,十族分別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雅美族、賽夏族及邵族等。
二、少數族群的教育情況(以美國與臺灣為例)
(一)美國少數族群的教育概況
各色人種的教育程度有相當大的差別,最傑出的是亞裔學生,黑人、波多黎各人、夏威夷人、墨西哥人、印地安人等少數民族,其受教情形較差。
黑人、印地安人、中南美裔移民等少數族群,在「閱讀」與「數學」方面的成績偏低,至少落後白人學生一個年級以上,且年級越高,差別越大。
少數族群學生輟學率偏高,其因素包括貧窮文化、文化差異、學校適應困難、學習困難等。以南達科他州的印地安學生為例,其輟學率與低社經地位輾轉相生,惡性循環。
(二)臺灣原住民的教育概況
除高等教育人口增加速率較為緩慢之外,原住民接受各級教育的機會快速成長。
高中(職)以上階段的教育機會擴張過程中,一般人口所獲得的機會,遠多於原住民。國民教育階段就學人口,原住民與一般人口的差距保持穩定而未擴大。
原住民學生普遍有學業成績不佳、教育程度偏低、國中輟學率較高等問題。
三、族群偏見和歧視
(一)不良族群關係的起因
缺乏認識
刻板印象
我族標準與價值
強加負面特質
任意評斷他族
(二)族群偏見
「偏見」(prejudice)是一種以刻板印象為基礎,對他人評以負面觀點的態度。
「族群偏見」通常是優勢民族對於弱勢民族之負面的描述和態度。
(三)族群歧視
「歧視」(discrimination)是指以具體的行為剝奪某一族群的權力、機會和利益。
「族群歧視」可分為個別的與制度的兩種形式。前者是個人對某一族群之強烈而頑固的偏執態度所產生的行為;後者是一種社會性的不公平,以制度化方式運作,並且不斷再製這種社會不公平。
四、教育中的族群偏見與歧視
(一)教科書的偏見
1.消失不見
2.刻板印象
3.過濾與不平衡
4.不真實
5.支離破碎與孤立
(二)教育活動中的歧視
1.教師期望
2.編班分組
3.測驗評量
4.常規管理
5.課外活動
五、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的意涵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策略、政策或是一套有組織的措施和實際的教學活動。
它包含了多重文化(不同國家、民族、語言、種族)的一個教育歷程或一種策略。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
原住民與少數民族的語文教育
移民族群之傳統文化和語言的教育
外國語文教育
第二語言的教育
對於本國與外國文化之知識、理論與分析的教學
有關「多元文化意識與技能」的教育方案
外國學生的教育(研習本國文化)
以非主流語言所進行的教學(以母語進行的教學)
對於國際或跨文化之知識所進行的教學與教材
10.消除隔離(種族隔離)的方案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
對於「不同文化之世界觀、概念、價值、信念與態度」之異同所產生的意識、瞭解、包容和知識。
提供一種認知的、語文的和非語文的技能訓練,使個體能妥善應對不同文化或不同的文化團體,並能和他們進行溝通。
終極的目標乃是促進不同文化、國家、團體和個體之間的溝通與互相瞭解。
六、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
(一)我國政府的做法
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綱要。
編寫鄉土文化教材、族語教材、設置原住民文教重點實驗學校。
制訂《原住民族教育法》。
成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二)民間的嘗試
設置族語教學幼兒園。
推動鄉土文化教育活動、族語教學、蒐錄文化歷史傳說。
(三)其他國家的做法
設置少數民族學校,進行族語教學,並專收少數民族學生。(夏威夷)
偏遠鄉區的印地安人,建立民族學校,由部落負責管理。(印地安人)
設置「磁石學校」(magnet Indian schools),教導孩童認識本族文化。(都市印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