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苹果生产线向海外转移 :“美国制造”一去不返
导语 :《纽约时报》网络版发 评论文章称 ,苹果等美国科技企业正在将工作机会转移至海外 ,引
起美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不满。然而 ,海外企业除劳动力成本低廉外 ,还具有工作时间灵活、工人
技术水平高等优势 ,“美国制造”将一去不复返。
以下为文章全文 :
去年2月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硅谷举行宴会 ,邀请众多科技界大佬共商国是。每位客人都需要准备
一个问题 ,供总统解答。
然而 ,当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 eveJo bs)发言时 ,奥巴马总统却打断了他 ,反问道 :要付出
何种代价 ,才能在美国生产iPho ne?
就在不久前 ,苹果还在夸耀其产品“产自美国”。如今 ,乾坤逆转。苹果去年售出7000万
部iPho ne ,3000万台iPad ,以及5900万台其他产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美国之外的地方生
产的。
2010年 ,中国河南。尽管发生多起跳楼事件 ,但富士康招工现场仍然人头攒动
奥巴马问道 ,为什么不能在“家”完成这些工作呢 ?
乔布斯的答复非常明确。据一名与会者透露 ,他的原话是 :“这些工作机会是回不来的。”
奥巴马的问题触及了苹果的一个核心理念。将生产线转移至其他国家 ,不仅仅是由于那里的劳动力
成本更低 ;苹果管理层认为 ,海外工厂规模庞大 ,工人更加灵活、勤勉 ,工作技能也更加出色 ,这
些优点远远超过了美国本土的工厂和工人 ,以至于苹果的大多数产品已经不再适宜“产自美国”。
苹果业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受人尊敬的企业之一 ,其发展模式被广为效仿。苹果的成功 ,部分
源于精益求精的全球化运营。去年 ,苹果的每名雇员创造了超过4 0万美元的利润 ,这一数字超过了
高盛、埃克森美孚和谷歌。
然而 ,让奥巴马总统以及经济学家和决策层感到不满的是 ,苹果——以及其他许多科技公司——
对于“为美国创造工作机会”这件事的热情 ,远不如其他那些亦曾站在浪潮之巅的著名企业。
目前 ,苹果在美国拥有4 3000名雇员 ,在海外则有20000人 ;相比之下 ,1950年代的通用汽车曾拥
有超过4 0万名美国雇员 ,而1980年代的通用电气也曾雇佣成千上万美国公民。苹果供应商体系规模
庞大 ,有70万人负责设计、制造和组装iPad、iPho ne及其他苹果产品 ;然而 ,他们几乎全都在其他
国家工作。他们为亚洲、欧洲及其他地方的外国公司打工 ,在代工厂里工作——几乎所有电子产品
设计厂商都需要依赖这些工厂进行生产。
前白宫经济顾问杰瑞德·伯恩斯坦(Jared ernst ein)说 :“苹果的案例解释了为什么如今很难在美国创
造能够培育中产阶级的工作机会。”
“如果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极致体现 ,那么我们应当感到忧虑。”他说。
苹果管理层则 示 ,此时向海外迁移 ,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一位前高管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
一次 ,距离iPho ne上市仅有数周时间 ,苹果却需要修改设计方案 ,而他们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中国
的一家工厂身上。苹果重新设计了iPho ne的显示屏 ,组装生产线不得不大幅调整。临近午夜 ,新的
显示屏运到了工厂。
一个工头立即从工厂宿舍里叫醒了8000名工人 ,并给每个人发放一袋饼干和一杯茶水。所有人在半
小时内走上工位 ,开始安装这些玻璃显示屏 ,每个班次长达12小时。在96小时内 ,这家工厂每天生
产超过10000部iPho ne。
“他们的速度和灵活性令人惊叹。”这名前高管说 ,“美国没有任何一家工厂能够与之媲美。”
几乎所有电子产品厂商都能够讲述类似的故事。外包模式已经席卷各行各业 ,包括会计、法务、
金融、汽车制造和制药领域。
尽管苹果并未“特立独行” ,但是我们能够从这家公司管窥为何某些优秀企业取得的成功 ,并未转化
为大量的国内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 ,苹果向海外迁移的决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加宽泛的问题 :
随着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的日益交融 ,美国企业亏欠美国人民哪些东西 ?
前美国劳工部首席经济学家贝奇·史蒂文森( et seySt evenso n)说 :“企业曾经认为自己有义务扶助美
国工人——即使从财务角度考虑 ,这并非最佳方案 ,他们仍会做出这样的抉择。然而 ,这种情况已
经不复存在。利润和效率压倒了慷慨和慈善。”
企业和其他经济学家认为 ,史蒂文森的想法太过天真。公司高管们 示 ,尽管美国人是全世界受教
育程度最高的群体之一 ,政府却已不在大量培训具备中等技能水平的人才 ,难以满足工厂的需要。
企业还 示 ,为了繁荣发展 ,他们需要向能够带来足够利润的国家转移 ,以确保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