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你的关系意识有多深
跻身院士圈
袁先生 66岁 退休医生
【诉说】那是2006年的事了。当时我56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医生。按说,我是78届的医学院毕业生,眼瞅奔60了,却还是个基层卫生所的大夫,越想越有挫败感。混得如此差劲,为什么呢?亲友们的评价很准确,那就是我为人太本分,性格太懦弱,不懂也不会编织关系网。中国是个人情大国,没关系就办不成事,事不成就活得不舒坦,就等于跟成功绝缘。
4月的一天,我正在上班,邮递员送来一个大号牛皮纸信封。打开一看,上面写道:“尊敬的袁先生:我院2006年度第一批院士申报工作正在进行,鉴于您在科学管理及卫生与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我院学术委员会特邀您申报本院院士。”落款是“中国管理学院”。
自己有资格成为院士吗?我半信半疑,发现信封上有电话,就打过去咨询。一个自称是常务副院长的人郑重地说:“我院是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齐名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有几十个专业,所评的院士是我国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职衔,并发证书。从一家权威医学杂志上发现了您的论文,觉得您的医学造诣很高。现在报名的人非常多,您得从速将申报材料寄过来。”
我信了,并兴奋不已。从医30年,我在医学杂志上确实发过几篇论文,浅见而已,谈不上“造诣很深”,能被??字号学院发现,并有可能成为该院院士,这是太大的偶然,也是我不如意人生的一个机会。有了这个头衔,这等身份,就有了编织关系网的好针线。我可以进入大学课堂,可以跟其他院士相识相携。这张网能钓到大鱼,而大鱼就是立身处世的社会资源啊。
我不敢耽误,第二天就把1500字的简历填写好,用挂号信寄了过去。一个半月后,我收到他们寄来的一个厚信件。匆匆拆开,发现是《入选通知》,上面说:“经过本院常务委员会审查,您被批准为中国管理科学院卫生与医学管理学部资深院士。”
我一阵心跳,连看了三遍,院士二字准确无误。我躺在沙发里闭上眼,脑海里浮现出国家领导人接见两院院士的新闻画面。此院士跟彼院士不能比,但那也叫国字号学院的院士啊。突然,我想起信封里还有一堆材料没看,连忙起身继续翻看。其中一份叫《关于院士评审费用的说明》,上面写道:“凡通过本院正式序列院士资格审批者,本院须收取一定数额的初评费和终审费。相应标准为:院士2.5万元,资深院士3.5万元,终身院士18万元。”
院士评定还要花钱?我立即打开电脑,进入材料提供的网址,首页上有4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名字。这些闻名全国的人物,也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院的终身院士。我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能跟这些学界大人物同榜单同圈子,能跟他们结下硬关系,还愁前路不坦荡吗?可3.5万元有点贵,以我的经济条件,难免心疼。
于是,我把电话打过去,常务副院长严肃地说:“收费是评选委员会的决定,看看这些评委,都是大学者、大专家,有劳他们能不付费吗?”我难掩失望,脱口说:“我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万没想到的是,对方竟松了口,说:“我只能少收5000,就当免了评委一堂课的费用。”
资深院士价打了折,省了5000元。在去银行汇3万元的路上,我正好经过人事局,就进去询问这个级别的院士待遇。相关负责人看后说:“国家没有这个科学院,很可能属于民营机构,所发证书不被国家承认,你要三思。”至此,我的院士梦破碎,好在3万元没汇出,算是有惊无险吧。以我这般年纪,荣誉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院士带来的关系资源。正因如此深信,才差点受骗上当。
小镇法官
小彭 29岁 农民
【诉说】我的老家是个小镇,镇法院有位姓宁的法官,知名度高不说,人脉还广。朋友圈里的司法人士,可以说占了小镇的半壁江山。但是,宁法官从不利用这些关系为自己牟利,而是全都用在自己的司法实践上,也就是化解百姓的矛盾纠纷上。
我们村的贾大叔,是个62岁的人民陪审员。他懂一些法律知识,为人热情,很有威望,十里八村的人遇到大事小情的过节儿,都愿意找他咨询调解。他跟宁法官的私交很深,是宁人脉圈里的重要成员。村民们的那些闹心事,他小事化了,实在调解不了了,要闹向法庭,贾大叔就第一时间给宁法官打电话。
一次,村民李哥在信用社办存折挂失时,跟信用代办员发生争执,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动起手。110赶来后,代办员自觉占理,又有信用社撑腰,坚决要求“法庭见”。李哥垂头丧气地找我商量办法,我连忙请来贾大叔,老爷子开口就问:“存折丢了?好好的,咋想挂失呢?”
李哥竟然犹豫起来,贾大叔笑着说:“这里面肯定有事,你小子瞒我可不行,快讲实情。”见李哥还是犹豫,我急了,忙问:“难道存折没丢,你挂失是在钻空子?”李哥“嗯”了一下,声音极小,贾大叔一拍桌子,大声说:“嗯什么嗯,大点声,说实话!”
李哥这才讲出实情。原来,他发现代办员下账时出了漏洞,就动了歪心,把存折里的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