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节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节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课件三 课 题: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目的与要求(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学习犯罪心理结构在不同犯罪分子中的差异 教学重点及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不同犯罪分子犯罪心理结构的差异 教学手段及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 二、案例分析不同人的犯罪心理结构的异同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是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 一、生物学的原因论 (一)集大成者:[意]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5 -1909) 犯罪人类学派创始人 犯罪是人类的反祖现象 生来犯罪人 犯罪人在生理上具有的特征: 1、头部的大小与同一地区的人种迥异 2、面部不对称 3、颚部及颧骨过渡发展 4、眼睛有缺陷和异状 5、耳朵的大小不寻常,类似非洲的黑猩猩 6、扭曲、向上和鹰勾的鼻梁 7、肥胖、肿大和突出的嘴唇 8、像某些动物的袋装面颊 9、上颚变形,如过大、突出和凹陷 10、不正常的齿系 11、下巴退缩、过长、过短或扁平,类似无尾猿 12、众多、早熟、多样的皱纹 13、头发的变形,尤其具有不同性别的发型特色 14、胸膛的肋骨过多过少及多余的乳头 15、骨盆表征与正常人迥异 16、过长的手臂 17、额外的手指与脚趾 18、脑半球的不平衡 (二)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1、德国精神病学家 Kreschmer(1921): 瘦长型与窃盗、诈欺犯罪有关; 健壮型与暴力犯罪有关; 矮胖型与诈欺有关(犯罪比例较小) 障碍型与性犯罪有关 2、美国生物学家谢尔顿Shaldon(1941) 内胚叶型(矮胖型) 中胚叶型(斗士型) (容易犯罪60/200波士顿少年) 外胚叶型(瘦长型) (三)遗传与犯罪 1、家族史研究 达格代尔:朱克家族 1200人中280个乞丐、60个窃贼、140个其他犯罪者 2、双手子研究 3、染色体说:XXY、XYY 4、收养子女研究 (四)生化因素与犯罪 1、神经递质的影响 基本的神经递质,比如复合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形成大脑信息处理和交流的基础。 2、内分泌及荷尔蒙的影响 男性荷尔蒙分泌过多会增加反社会行为的几率 女性经期、产后内分泌与女性犯罪 月经前综合症(PreMenstrual Syndrome)(PMS) 产后抑郁综合症(Postnatal Depression,PD) 二、社会学的原因论 (一)文化冲突理论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 代表人物塞林(Thorsten Sellin) 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社会异常论 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激发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 默顿(Robert.K.Merton) 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氛的产物 (三)亚文化群理论 20世纪50年代科恩(Albert Cohen)等 亚文化群是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社会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主流文化而称为亚文化群。 (四)标签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 贝克尔(Howard S.Becker)利莫特 Ednin M.Lemert) 依据社会学中的形象互动理论 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继发越轨行为是对社会控制机制的烙印化的一种适应。 所谓贴标签就是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某些个体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 三、精神病学的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说 犯罪人的显著特点:缺乏道德感,反社会性强 (二)低能说 四、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 心理学理论主张,犯罪源于人的心理本能,是先天因素影响控制的结果。主要是侵犯性、利欲性、性充当和权利欲等本能。 1、侵犯性说 2、性冲动说 力比多(libido) 五、学习理论的原因论 (一)不同接触理论 萨瑟兰(E.H.Sutherland,1883~1950) 1、犯罪(越轨)行为是习得的; 2、是在与周围他人的互动中习得的,主要是言语; 3、主要发生在接触程度最亲密的个体之间; 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犯罪的技巧、动机、态度和对自身行为合理化辩解等方面; 5、关于犯罪动机和态度的特定方向是从法律赞许或不赞许的定义中学习而来的; 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他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并且与特定类型的犯罪经常接触,而与反该种犯罪的行为疏远的结果; 7、此种学习会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和强度而有所不同; 8、犯罪行为的学习并不限于模仿,其学习过程还涉及各种行为的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