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进亚洲干极理论的现实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日进亚洲干极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 23 卷  第 4 期 第  四 纪  研  究 Vol. 23 , No. 4                  2 0 0 3 年 7 月 QUATERNARY  SCIENCES J uly , 20 0 3 德 日进“亚洲干极”理论的现实意义 李吉均①② 赵志军② ( ①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 兰州  730000 ; ②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南京  210097) 摘要   “亚洲干极”是德 日进总结中国北方中生代以来不断干旱化得出的观点 。构造运动 驱动气候变干是其主导思想 。德 日进关于中国新生代古地理演化的基本框架至今仍然适用 , 当代研究补充和深化了“亚洲干极”的理论 ,老第三纪行星风系的干热气候逐渐在新第三纪被 季风气候取代 , 代表干旱气候 的粉尘沉积逐步扩大空 间范 围 , 湖相沉积则逐渐 收缩 。 22MaB. P. ,8. 5MaB. P. ,3. 6MaB. P. 和 1. 2MaB. P. 是“亚洲干极”逐步加强的关键时段 。 主题词   德 日进  “亚洲干极” 构造驱动  风成红粘土  黄土 在中国新生代地质和古环境变化研究历史上 ,法国神父德 日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 ( ) 辉贡献 。德 日进 自1923 年来华之后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国 青藏高原除外 ,特别是他 对华北的研究是中国新生代地文 、地层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的奠基之作 。在中国的 地学界 ,德 日进是和杨钟健 、裴文中等人的名字一样闪耀光芒的 ,鉴于他当时在国际上已 经具有的学术地位 ,他的贡献显得更为突出。除了他和杨钟健先生共同倡导及厘定的华 北地文期研究早已为人熟知之外 ,他在“中国之大陆沉积”一文[1 ] 中对中国北方干旱化的 ( ) 历史的研究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该文发表在 1937 年中国地质学会  16 卷 “丁文江先生 纪念册”专辑上 ,应是德 日进研究华北新生代地质及环境变化的总结性文章 。他在该文中 ( ) 首次提出“亚洲干极”The Dry Pole of Asia 的思想 ,认为亚洲变干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 从中生代开始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就开始变干 , 白垩纪晚期已扩展到鄂尔多斯高原 。他明 确指出[1 ] ,在早第三纪 ,荒漠环境及其特有标志如红层 、石膏、风棱石等已广泛出现于华 ( ) 北 ,一直分布到长江下游 。此时广泛分布的盆地中沉积红层 含钙 、石膏 ,低山分隔 ,准平 ( ) 原化作用延续到始新世晚期 ,致使蒙古特有的动物群 ———雷兽 Titanotherium 一直分布到 长江甚至到缅甸 。其后兴起的阿尔卑斯运动使地形崎岖 ,扇砾岩出现 ,继之以中- 上新世 的湖相和红粘土沉积 ,使新老第三纪岩层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这时气候进一步变干 ,沙 漠扩大 ,湖泊收缩 ,驼鸟和羚羊、骆驼相继出现 。德 日进在阐述亚洲变干的原因时 ,始终强 调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亚洲地台的不断隆升及扩大 ,使阿拉善 —大青山 ,秦岭 —太行山以 及南岭相继断裂上升 ,促使气候变干和荒漠扩大 。因此 ,德 日进是主张青藏高原隆起导致 亚洲变干的先驱 。他提出的“亚洲干极”的思想是巨大的理论贡献 。我们在纪念德 日进 时 ,切不要忘记这一点 。 第一作者简介 :李吉均  男 70 岁 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貌学与冰川学专业  Email : lijj @lzu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