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哲学回到日常生活.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哲学回到日常生活

( ) 2000 年 11 月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N ov. , 2000  第 6 期 Journal of N anjing N orm 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N o. 6 让哲学回到日常生活 张之沧 (南京师范大学 经济法政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哲学家要眼光向下, 让高悬的沉思立足现实; 不仅要关注 自然、社会及思 维的一般规律, 也要关照人类 日常生活, 那里同样存在广博而又最富实践性的哲学。 主体的对象化和客观化过程, 个体和社会的异质化与同质化作用, 以及开明的自我主 义的生存活动, 都是在相互依存的家庭结构中, 在密集交织着的“地方世界”或社会共 同体中进行和实施的。正是在 日常生活中, 更真切地反映了一切生命都内含着一种无 限上进的激情和奋发为雄的冲动。 关键词: 对象化; 同质化; 开明的自我主义 中图分类号: B 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00) 要求哲学“回到日常生活”, 这不是个时髦的口号。早在 70 年前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就 主张哲学家要关注“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 要他们“通过一种高于生活的素朴性的反思, 正确 ( ) [ 1 ] p. 59 地走向生活的素朴性回归。” 其后, 20 世纪的思想巨匠维特根斯坦通过对亲身经历的 10 年 日常生活的反思, 也从早期的逻辑原子论转向后期的日常语言哲学, 指出: 并不是语言内在 地包含着某种逻辑结构, 而是“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但只是到 20 世纪 40 年代,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葛兰西、赫勒等把昔 日高傲的视觉向下巡视, 让悬空的思 辨立足现实, 才真正表明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巨大的认识潜能和深不可测的哲学奥秘, 开创了西 方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过去多数哲学家总是把神圣的职责规定在对 自然、社会及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或认识论、 方法论及真理观的研究上, 很少有人让虚无缥缈的玄学光顾平凡世界, 过问日常生活。实际上,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广博、实用和最富有实践意义的哲学。不只是哲学家, 而是所有人 ( ) [ 2 ] p. 7 “如果没有哲学那远射的光辉照耀着世界的前景, 都无法前进。” 因此当西方哲学家将人 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乃至琐碎细屑的日常生活抽象化和理论化后, 的确使人耳 目一新, 原本 漫不经心的日常行为, 好像完全换了一副新形象, 使人们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更深层的感受和认 识, 特别是对生命的珍爱和对同胞的呵护, 必将由昔日的盲 目和本能上升到理性自觉的高度。 一、人的本质的主体化和对象化 人之所以为人, 就在于拥有自我, 具有主体性, 实现了自我和他物的分离, 完成了主客体的 收稿 日期: 2000 05 30 ( ) 作者简介: 张之沧 1948- , 男, 南京师大经济法政学院教授, 博士。 —17 — 分化。而这一切并不主要是在专业教育或专门训练中, 而主要是在 日常生活中得以完型。所谓 “日常生活”, 是指人们通常必不可少、占据绝大部分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