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谈新课改下提高赏析文学作品能力的几点做法
加强学生自主阅读 提高赏析作品能力
—略谈新课改下提高赏析文学作品能力的几点做法
句容市后白中学 夏良兵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正掀起热潮,这次课改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我以为关键在于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兄弟说:“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
首先,激发兴趣,学会“读”书
阅读,首先要求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激发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引”就是确定阅读目标,就是制定阅读步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就是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有的课文,学生一读就懂,容易浅尝辄止;有的课文学生似懂非懂,容易丧失信心,教师就应激励学生细致揣摩,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深入细致的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
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优美的散文,学生看完后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我就引导他们思考:古今中外有哪些美丽的坟墓?学生回答出诸如“金字塔”、“十三陵”、“泰姬陵”等,再问“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丽的”学生会得出朴素美的结论,再问“比托尔斯泰墓更朴素的墓很多,为什么说它是”世间最美“的呢?学生联系到文中儿时的故事,拿破仑、歌德等人的陵寝自然会感悟到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这样,学生就会对阅读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让学生学会读也非常重要。“读”是要用心去读的,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音韵美和节奏感,不用心去诵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再别康桥》就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课上我使用配乐朗诵、范涌、个别、集体朗诵等方法让学生领悟文中那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跌宕起伏的音节和经柔舒缓的旋律,特别是文中“轻轻的”、“悄悄的”等词,更要让学生咀嚼出其中的情和美。
其次,以文为本,感“语”悟“文”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应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师注入式的灌输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摈弃,但是值得重视的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弱化学生文本阅读,剥夺学生感悟的权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阅读教学必须以文为本,有声有画的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使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就阅读而言,它不能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我始终觉得书本更耐人寻味,感悟必须从感受中领悟,没有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的过程,而借助其他任何途径使学生领悟都不是阅读教学所必需的领悟。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中必需的。咬文嚼字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通过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无疑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鉴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形象也需要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这是一个品味的过程,比如,朱自清的《威尼斯》一文中颤着酽酽的歌喉,将不及物动词“颤”带上宾语,用形容汁液浓度高、味道厚的“酽酽”来形容歌女歌喉的浑厚,都具有超常的表现力。学习这篇课文,如果说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根本无法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很难获得这种特殊的语感。
当然,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离开课文内容,孤立地分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就没有多大意义,课文的阅读感悟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感悟。
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意境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所见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朗诵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时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壮美的画面,想象自己飞跃时空的限制,进入到词的意境中,为作家豪迈的气概、豁达的胸襟、壮美的诗篇所拆服。
对作品意境的分析,想象是必不可少的,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个场景,我们深感其“情”其“景”之美,可是“美”在何处?作者用什么方法,抓住什么景物特征,用怎样的顺序、角度展示美?这样柔美、秀美的景色与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循着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展开想象,那“荷塘”里“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荷下的流水······,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我们仿佛亲历其境。由分析“景色”进而分析“意境”,最后归结出“寓意”,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受到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审美情趣,对作家的思想感情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
对文学作品中关键词的分析也需展开想象,如《鸿门宴》中引导学生分析“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