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考辨究竟是欺世盗名还是实至名归?.docxVIP

宁远大捷考辨究竟是欺世盗名还是实至名归?.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宁远大捷考辨,究竟是欺世盗名还是实至名归?一、引言  袁崇焕中进士后,在兵部任低级职务。1622年,重镇广宁被后金攻陷,关外的压力令朝野喧然,不得不增派力量前往辽东。袁崇焕为人好发惊人妄语,喜剑走偏锋,冒险求捷径,此时见有机可乘,为求快速上位,便上言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山海关)。”当时的文官大多嫌辽东危险,不愿前往,袁崇焕这种肯冒险的不多,朝廷遂破格提拔其为兵备佥事,派往辽东。此时主政辽东者为帝师孙承宗,袁崇焕在治辽的思路上处处与其一致(应该一部分是有意迎合,一部分确实思路相近),因而得其赏识,授按察使,镇守宁远。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再次统军南征。这次战事共持续半个月,分为三个阶段(即攻占八座前沿堡垒、攻宁远不克、攻占觉华岛)。满清史官为吹捧袁崇焕,裁剪事实,在谈及此役时,只提及攻宁远不克一事,却对另外两幕惨败选择性失明,有意误导世人,将这场战事片面地称为“宁远大捷”,甚至还出现“袁崇焕九千兵马击溃后金十三万大军”之类离奇荒诞的说法,让人看了啼笑皆非。  下面,笔者便按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细述。二、破八座前沿堡垒  由于《明史》的记述偏颇,加之康有为、金庸等满遗别有用心地大肆歪曲历史,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蛊惑人心,如今关于宁前诸堡一事的主流说法已大大偏离了历史真实,大多数人都认为:袁崇焕的直属上级高第胆小如鼠,要将辛苦打造,关系宁远、山海关安危的各座堡垒,甚至是宁远城都主动丢弃,全军缩回山海关,坐以待毙。而袁崇焕毅然抗拒乱命,阻止撤军,自己则不顾安危,坚守宁远,最终力挽狂澜,击退了后金军,保住了宁锦防线,拯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中,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其实事实远非如此。  宁前诸堡的惨痛后果,归根结底,在于当时两派在战略上的观念不合。自从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人以轻微伤亡全歼明朝举国最精锐的八万七千大军之后,所有人便都清楚——在后金铁骑面前,不能出城野战。而既然只能守城,之后便衍生出两种战略。孙承宗、袁崇焕等人认为,可以仿效北宋筑堡向前,最终将西夏逼到山穷水尽之故智,以宁远、山海关为根基,隔一段距离向前筑一座堡垒,筑好后便派兵死守,这样便可以逐步向前推进,持续压缩后金的生存空间。但更多的大臣和将领则认为,这种方案并不可行,一是分散力量,容易被各个击破。更重要的是,在筑城的过程中,会露出破绽,让后金人大量杀伤己方兵将,并掳走粮秣物资。倒不如集中兵力和物资于宁远、山海关两城,死守不出,这样后金人便无机可乘。而只要宁远、山海关不失,后金人就无法入关。  笔者认为,辽东经略高第等人所持的后一种方案虽然消极,却更加符合现实,是正确的思路。孙承宗、袁崇焕一介文官,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又不通实务,只会纸上谈兵,拿出来的方案简直可笑至极。此时的情况与当年北宋进逼西夏时有着很大的不同,又岂能照搬照用?其一,把巨量的粮秣和筑城物资从内地运往边外,并在边外长期保持大量的民夫,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是一个天文数字,北宋能这样搞,是因为底子极厚(两宋是中国最富庶的王朝),而明朝此时已经到了财政崩溃的边缘,就算真能顺利地一步步筑城前进,也会彻底拖垮财政,先被关内活不下去的农民揭竿而起灭亡。其二,北宋搞堡垒逐步推进,是为了保障粮道的安全,战斗力强悍的宋军根本不惮于和西夏军进行野战,反倒是西夏人打不起消耗战,不敢硬拼。事实上,只有满足野战部队能够保障筑城民夫安全这一先决条件,筑堡推进的方案才具备可操作性。而明朝的军队此时根本就不敢出城,一出去就会全军覆没。后金人又不是白痴,难道会坐视明朝一座座地往前筑堡而不加干涉?而在堡垒没筑好之前,后金大军杀来,明军无力抵挡,民夫和物资还不都等于是双手奉送给对方?对方大获丰收后,自然会在撤离前将堡垒拆毁,明朝在这个过程中只会徒耗钱粮、徒损人力。  笔者一介军事盲,却也能看出孙、袁等人的“筑城推进”战略中蕴涵着惊人的愚蠢,不顾具体现实,妄自效法北宋,根本就是东施效颦。幸好明朝朝堂上还是有脑子的官员多一些,最终在1625年十月罢免了乱搞的孙承宗,以奉行另一种正确战略的兵部尚书高第继任辽东经略。  高第一上任,便决定收缩防线。据《明史》记载:“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三朝辽事实录》则记载:“经略高第奏……由此以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低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显然,高第的思路是将宁远城前面的诸堡当做“前锋游哨之地”,起个警戒作用,并在这些地方种些粮食,但后金人一旦南下,军民就要撤回宁远,并以宁远城为核心固守。  笔者认为,高第的方案非常明智。明军于1625年夏天才派了少量部队进驻松山、杏山、小凌河、锦州、大凌河、右屯等城,时间尚短,并未苦心经营,何况这些堡垒都已经“大而朽坏”,防守的价值很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