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成都质量检测高一语文概述.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都市2014--2015学年度上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本部分共 3 大题,9 小题,每小题 3 分。 (12 分,每小题 3 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篙 (gāo) 木讷(nà) 执拗(niù) 嗷嗷待哺(bǔ) B 掺杂(cān) 河畔(pàn ) 采撷(xié) 曲高和寡(hè) C 譬如 ( pì) 慰藉(jiè) 倔强(jué) 饿殍遍野(piǎo) D 停泊 (bó) 菲薄(fěi ) 解剖(pōu) 动人心弦(xuán)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张弛 国粹 攻城掠地 绿草如茵 B、噩耗 凄婉 提要钩玄 作客他乡 C、凋敝 纽扣 峥嵘岁月 桀骜不逊 D、嗔怪 膨胀 口蜜腹箭 重蹈覆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剥削不只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令他们成为了非人的生物。 B、由萨贝宁主持的中国首档青春分享节目《青年中国说》已在央视综合频道联播多期,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C、作为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孔子一生好为人师,特别注重 因材施教,培育出了众多贤能有为的弟子。 D、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上午十时警报拉响,全城肃穆万人空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上,宁泽涛获得四枚金牌,在世界泳坛崭露头角,也是弥补了中国男队短距离自由泳的“空白”。 B、据了解,我市移动电话部门针对春节期间手机祝福短信密集发送,对今年的发射量进行了初步预测,并事先做好了准备。 C、今年10月,以经典浴盆黄鸭仔为原型创造的18米高的巨型橡皮鸭落户上海世纪公园为家,了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 D、位于天府新区的鹿溪河生态区是目前成都规划的最大的湿地,其湿地总面积约4500多亩,比城南锦城湖整整大了一倍。 二、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 鲁迅与老舍的生死观 老舍比鲁迅晚生了十八年,正式走上新文学战场也晚了约二十年。但老舍 忠实地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在文化批判和改造国民性等大“工程”中,两位大师 是完全默契的。他们分别承载了现代中国“社会良心”的天职,他 们奉献着“生”,磊落地“死”,两人 都是社会取向远远大于自我取向的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将他们的生死观相比 较,深挖掘,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将是很有意义和教益的。 鲁迅和老舍终其 一生的创作,都是将整个民族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病态的众生相,作为一个整 体展开自己的思索剖析和表现。鲁迅将“生存、温饱、发展” 视为一个“人” 的合情合理的“生”的需求,但他眼中看到的中国“人”的一生是“想做奴隶而 不得”,最好的也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 。他自己的“生”则是不停顿地与 黑暗和绝望抗争,为了“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他“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 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老舍的生存以及他的生存价值观的核心是“两个十 字架”(“破坏”与“牺牲”)的实践和理念。他曾激越地宣称:“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为破坏、铲 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必须牺牲,负起一架十 字架。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必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 架 。”作为鲁迅“接棒人”的老舍所 言两个十字架,从正面置重了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民本主义的情结,他强调“国家 的衰弱,根本因为民力的单薄;民裕国才能富,民聪国才会强”,“五四”的人,华夏的“民”,都应该重破坏基础上的创造,作 牺牲基础上的奉献,才有人的生存的价值,这和鲁迅的生存观是完全相通的。 屈原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前圣的传统,是鲁迅与老 舍共同的精神支柱之一。他们毕生都在承受着死亡和痛苦的重压,面对死亡而从 中吸取力量,思考死亡并表现死亡。鲁迅是“死的随便党”,他清醒于“人的终 点都是坟”,直到自己死亡时都是十分平静的。但他坚持人必须思考死的代价, 也就是他一而再地劝诫青年要明究“血的代价”。这说明他对死亡的思考是期盼死(献身)能带来民众的觉醒。鲁迅的死亡观是悲 壮的献身的,但他反对轻易的舍生赴死,而坚持保存实力与敌人韧战。这是他在残酷 的斗争环境中对死亡的清醒抉择,明显地着眼于中国,着眼于未来。 迥异于我们许多国民“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死观,老舍这样 的文化精英在不能选择“生”时,是要选择“死”的。“死的自觉”,是老舍死 亡观的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