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成因及问题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乡二元结构成因及问题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 目录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要概述 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 城乡二元结构的构成要素 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成因 城乡二元结构的构危害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危害的途径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危害的具体办法 [编辑本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要概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编辑本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2001年全国人口中城市占37.66%,农村占62.34%。全国GDP中第一产业占15.2%,第二产业占51.1%,第三产业占33.6%。相对而言,1999年全球城市人口占46.5%,高收入国家占78.7%,中等收入国家占49.5%,低收入国家占31.2%。按照国际一般规律,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与其工业化水平应当相互适应。以此标准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1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每年城市化进展按一个百分点计算,我国城市化水平则落后15年左右。   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重大矛盾的由来已久,它们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形成的。   历史和传统因素    1、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   18世纪初,我国清朝后期城市人口比重仅为6%,解放后1949年城市人口也仅为10.6%,当时全球城市化水平已达到29%,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60%。在此之前,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社会,农村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群仅占20%-3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70%-80%的土地。形成“田主不知耕,耕者多无田”的局面。正当此时,英国18世纪中叶兴起大规模圈地运动,经过半个世纪,众多的小农户转变为大农场,采用新农艺和新农具,刺激了农业技术和农艺学的发展;法国18世纪末农产品为工业品的2.5倍,农村占优势,法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进了英国式大农场的建立;美国经历了1775—1781年独立战争和1861—1865年南北战争后,没有经过封建社会直接跨进资本主义经济。中国1840年以前仍停滞在晚清封建社会,在农业中未见资本主义的萌芽,加上中外反动势力不允许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中国农业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   1840-1949年一百多年来,由于外强侵略、内政腐朽,长年战乱、灾荒不断和半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束缚,致使民不聊生,经济发展缓慢,与世界差距拉大。解放前1930年末,整个工业中现代工业仅占10%,分散的手工业占90%,产业工人只有300万,占全国人口的0.6%。解放前工业最高年产量,钢为92.3万吨,原煤为6188万吨,电不到60亿度,而且大部分在日本侵占的东北。旧中国当权者还以“农业立国”而自慰,实际上当时中国变成了被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压迫和剥削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国,城市人口也仅占全国的1/10,与当时全球平均水平比较相差20个百分点。   地理和交通因素    1、地理环境和交通发达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形成影响极大。   现代工业发展证明,地理环境与交通发达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唐朝商业往来多采取陆地交通,以车马驼运为主,如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宋朝以后建港口开辟海疆运输,如福建的泉州港和郑和下西洋;1840年以后航海业、造船业在沿江沿海商埠迅速发展起来;第二次大战后航空业与海运业平分秋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我国高速公路迅猛崛起,构筑了我国物流与交通的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四大动脉;近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更出现了地下管道运输与网络交易等便捷高速的信息工具。由于时代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作为现代经济的城市化水平和交流工具也有不同。   2、辛亥革命前。   我国几千年来以农、牧和手工业为主,直到清朝后期城市人口达2400多万,占总人口比重仅为6%,局部沿海地区略高一些,如1781年(乾隆《杭州府志》载乾隆四十九年)杭州地区除余杭县以外的九个县共有市民26917人,乡民2346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