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红楼梦开卷五回在全书中的写作职能
PAGE 16 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會
FILENAME 試論《紅樓夢》開卷五回在全書中的寫作職能 PAGE 17
PAGE 1
試論《紅樓夢》開卷五回在全書中的寫作職能
王三慶
國立成功大學
壹、研究史的回顧
《紅樓夢》開卷前五回不同於以往通俗小說的寫作模式,歷來紅學家在研究時若非偏重各抄本間的〈凡例〉與神話意義,則或著眼於甄家與賈府間的真假問題;甚至探討四大家族的興衰與隱喻,認為它是全書發展的主要線索與作者表達的主題重點;再者,有的探討其中零星的一兩回問題,或者在探討全書結構時,偶或涉及,皆非以專門篇章討論。 如針對個別回數探討的凡有:周林生,〈《紅樓夢》第一回面面觀〉,《雷州師專學報》(文科版)(1986年2月);朱淡文,〈楔子、序畫、引線、總綱──《紅樓夢》第一回析論〉,《紅樓夢學刊》(1984年2月);楊慶蕙,〈漫談《紅樓夢》第三回的修辭特色〉,《語言文學論文集》(北師大,1982年);王一綱等,〈《紅樓夢》第三回的藝術技巧特點〉,《求是學刊》(1983年2月);陳毓羆、劉世德撰,〈《紅樓夢》第四回校勘整理札記〉,《紅樓夢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月);王一綱撰,〈從第四回看《紅樓夢》〉,《紅樓夢學刊》(1980年8月);王一綱撰,〈從第五回看賈寶玉的思想性格及其形成〉,《紅樓夢學刊》(1981年5月);萬兆鳳,〈《紅樓夢》第五回韻文英譯〉,《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外語音樂專輯)(1985年);丁淦,〈「太虛幻境」的現實意蘊
如針對個別回數探討的凡有:周林生,〈《紅樓夢》第一回面面觀〉,《雷州師專學報》(文科版)(1986年2月);朱淡文,〈楔子、序畫、引線、總綱──《紅樓夢》第一回析論〉,《紅樓夢學刊》(1984年2月);楊慶蕙,〈漫談《紅樓夢》第三回的修辭特色〉,《語言文學論文集》(北師大,1982年);王一綱等,〈《紅樓夢》第三回的藝術技巧特點〉,《求是學刊》(1983年2月);陳毓羆、劉世德撰,〈《紅樓夢》第四回校勘整理札記〉,《紅樓夢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月);王一綱撰,〈從第四回看《紅樓夢》〉,《紅樓夢學刊》(1980年8月);王一綱撰,〈從第五回看賈寶玉的思想性格及其形成〉,《紅樓夢學刊》(1981年5月);萬兆鳳,〈《紅樓夢》第五回韻文英譯〉,《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外語音樂專輯)(1985年);丁淦,〈「太虛幻境」的現實意蘊──《紅樓夢》第五回簡析〉,《紅樓夢學刊》(1982年);許建忠,〈「夢遊太虛幻鏡」與「幻境悟仙緣」──《紅樓夢》第五回與第一一六回的比較〉,《福建師大學報》(1982年);李春祥,〈「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談《紅樓夢》第五回兩間住室〉,《牡丹》(1983年);王萬庄,〈曹雪芹情、淫說管窺──讀《紅樓夢》第五回〉,《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4年);何永康,〈曹雪芹的主觀命意和《紅樓夢》第五回〉,《紅樓夢學刊》(1984年);鄒進先,〈通部之大綱領──讀《紅樓夢》第五回〉,《北方論叢》(1984年);趙景瑜,〈傳神文筆足千秋──《紅樓夢》第五回評點〉,《名作欣賞》(1982年)。另有針對全書結構偶或提起前五回者,如,王宜山撰,〈《紅樓夢》結構試析〉,《紅樓夢研究論叢》(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王啟忠撰,〈試論《紅樓夢》的藝術結構〉,《紅樓夢學刊》(1981年2月)第1期;舒燕撰,〈《紅樓夢》故事環境的安排〉,《紅樓夢問題討論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6月)第3集;吳功正撰,〈從幾個人物看《紅樓夢》的藝術結構〉,《文藝論叢》(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4月),13期;胡念貽撰,〈談《紅樓夢》的藝術結構〉,《紅樓夢研究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第1輯;宋浩慶撰,〈長篇結構中的小人物—漫談《紅樓夢》的藝術技巧〉,《紅樓夢學刊》(1980年11月);張華來,〈《紅樓夢》形象結構論〉(上) (下),《文藝理論研究》(1983年)第2期;丁淦,〈《紅樓夢》的三線結構和三重旨意〉,《紅樓夢學刊》(1983年)第2期;洪克夷,〈《紅樓夢》的結構藝術〉,《紅樓夢學刊》(1987年)第1期;何寧,〈《紅樓夢》結構初探〉,《紅樓夢學刊》(1982年)第4期;李興漢,〈《紅樓夢》結構線索新探〉,《河南財經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彭兆春,〈《紅樓夢》結構藝術漫筆〉,《江西教育學院學刊》(1983年)第1期;蔡義江,〈「石頭」的職能與甄、賈寶玉──《紅樓夢論佚》中有關結構藝術的一章〉,《紅樓夢學刊》(1982年)第3期;王悅,〈「原應嘆息」是《紅樓夢》的一條結構線索〉,《紅樓夢學刊》(1983年)第3期;周雙利,〈也論《紅樓夢》的藝術結構〉,《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社科) 》(1985年)第2期;薛瑞生,〈佳作結構類天成──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