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家口市洋河盆地流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对策副本
张家口洋河盆地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张家口洋河盆地流域地处冀西北山区,地质环境脆弱,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对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发需求也相应加大,引发了诸多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对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为张家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地质背景 环境地质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识别码] A
张家口洋河盆地位于冀西北山区,为一山间盆地,盆地流域面积约5400km2,是张家口市区、宣化县(区)、万全县、怀安县、崇礼县的所在区域,人口约240多万人,也是大中型机械、装备、冶金、化工产业聚集分布的区域。在地域上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表处在一个剥蚀作用较强烈、植被发育条件较差的脆弱地质环境中。近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对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发需求也相应加大,地质环境必然要发生改变,区域内出现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也逐年增多,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比较突出。
1环境地质背景特征
洋河盆地流域内的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迳流具有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循环系统,盆缘外侧至山区分水岭各类基岩分布区构成了地下水补给区;盆缘内洪积、冲洪积倾斜平原构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其孔隙含水层(组)为具有统一地下流场的含水体;洋河带状平原区巨厚的孔隙含水层是盆地内地下水的排泄-调节-蓄积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在盆地东端的响水铺峪口溢流排除盆地。盆地内各种人类工程活动作用都会系统的影响盆地的地质环境,因此洋河盆地为一完整的环境地质单元。
1.1盆缘基岩山区环境地质区:
张家口洋河盆地周边基岩山区为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渗入补给程度的强弱主要受分水岭边界、地形地貌、地层产状、岩石结构、岩性的影响,而地形地貌和水系发育又受岩石岩性和地质构造的控制。
1.1.1太古界变质岩和中生界火山碎屑岩亚区:主要分布于洋河盆地西南部盆缘山区的洪塘河、南洋河、西洋河和北部盆缘山区的洗马林河、清水河、柳川河、泡沙河、龙洋河支流流域,地表植被发育稀疏,变质岩区为较硬岩和坚硬岩,地形坡度较缓;火山岩区多为坚硬岩,地形坡度较陡。沟谷断面呈开阔“V”字形发育,岩石似层状构造、垂直节理发育。区内主干河谷水平方向延伸远,支沟呈树枝状分布,纵坡降小于5%,大气降水入渗条件相对较好,风化裂隙带和构造裂隙带为大气降水的渗入地下提供了良好的渗入通道,风化带厚度一般在20~30m,构造裂隙带影响深度40-150m,含基岩风化-构造裂隙潜水,直接受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地下水的循环深度小,水位变化大,富水性不均匀,呈网脉状分布,易受污染。沿河集水廊道、截潜流及机井是解决居民小型供水的主要方法。
1.1.2元古界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亚区:分布于洋河盆地东南部的水泉河、塔儿村、冀家庄河支流流域和盆地东部北缘,地表植被不发育,地形起伏较大,主干沟谷断面呈开阔“U”字形发育,水平方向延伸短,纵坡降大,且支沟不发育,岩石岩性为硅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砂岩,局部有基性岩体侵入,属坚硬岩类,岩石不易风化,原生节理裂隙和层间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带厚度5~10m,大气降水主要通过节理裂隙垂直运移渗透补给深层地下水,地下水垂向运移循环深度大,含裂隙-岩溶水。水窖和深机井是解决居民供水的主要方法。
1.1.3中生界白垩系碎屑岩区:分布于洗马林河、万全城东河和城西河支流流域,主要出露岩石为泥质胶结的砾岩和砂岩,属软岩类,岩石易风化脱落成松散状,地表植被不发育,地形呈舒缓状丘陵,风化带厚度小于10m,入渗条件差,隔水性好。基岩区大气降水多以地表流的形式汇入下游补给第四系冲洪积-洪积孔隙水。
1.2盆地平原区:
盆地平原区近东西向展布,东西长约90km,南北平均宽约17km,由山前倾斜平原和洋河带状平原构成,基岩地下水通过山前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含水层对盆地地下水进行侧向径流补给,大气降水和洋河支流对盆地地下水进行垂直渗入补给,洋河河床是盆地地下水集中排泄地,为一全排型蓄水构造。
1.2.1山前倾斜平原区:盆缘山区山前形成的冲洪积扇及坡洪积裙构成的倾斜平原是盆地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区,山间河谷地带和扇(裙)轴部的中上游部位沉积物颗粒粗、厚度大,呈单层结构,以砂卵砾石为主,渗透性好,富含第四系松散堆积孔隙潜水,易受污染。扇翼及前缘部位沉积层呈多层结构,以砂砾及粘性土互层为特征,含第四系松散物堆积孔隙潜水-承压水。区内有沿河采水井分布,是城镇和农村生活用水的中、小型供水水源地及农业灌溉的的集中分布区。
1.2.2洋河带状平原区:
洋河带状冲洪平原区上部沉积物为巨厚层中粗砂砾石,单层结构,富含第四系松散物堆积孔隙潜水,与地表水和大气降水联系密切,易受污染;深部为砂卵石粘性土互层,多层结构,主要受深部基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