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年度全国优秀农村广播节目参评推荐表
创作单位 常熟市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 参评类别 人物通讯 节目标题 从修理工到“农机大王” 首播时间 2009年3月27日 播出栏目 农业科技 节目长度 18分 主创人员 编辑:时继红 李后起
主持:时继红 王晓斌 制作:秦锦春 推 荐 理 由 继获得“江苏省农机系统标兵”、“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10多项荣誉称号之后,常熟市农机技术推广站陈新环2008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殊荣。2009年2月常熟市农林局作出对陈新环同志嘉奖1万元的奖励,并专门发文要求在全系统开展向“全国技术能手”陈新环同志学习的通知。3月初,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召开专题座谈会,通过挖掘陈新环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闪光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投身工作的干劲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农业科技》节目继多次新闻报道之后推出人物专访《从修理工到“农机大王” ——访全国技术能手陈新环》。深刻挖掘陈新环刻苦钻研农机技术,全心全意服务农民的感人事迹,讴歌他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常熟农机化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品内容详实,制作精美。播音温婉、录音精当,可听性强。背景音乐、音响的完美组合,充分展现了广播特色。专题播出后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推荐单位
盖章
负责人
签字 年 月 日
从修理工到“农机大王”
——访“全国技术能手”陈新环
【片花一】:2008年12月5日,全国高技能人才和农村优秀人才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2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300名全国技术能手、80家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和100名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受到大会表彰。常熟市农机技术推广站陈新环,荣膺“全国技术能手”,是唯一一位来自农机系统的全国技术能手。本期《人物专访》 ——“全国技术能手”陈新环。
时:听众朋友,提起陈新环这个名字,也许您并不陌生。在我们节目当中曾多次邀请他走进“专家零距离”,给广大农机手介绍农机维修保养知识。今年2月,市农林局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市农机技术推广站总工程师陈新环予以1万元嘉奖,并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在全系统开展向陈新环同志学习的活动。
本月6日,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又专门召集农机专业户和陈新环的同事、家属召开座谈会,通过挖掘他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闪光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投身工作的干劲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今天的人物专访,我们特别邀请到了这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荣誉获得者,想请他抛开业务来说说自己。陈工程师您好!非常欢迎您走进我们的节目。
陈: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好!
时:约到您真的很不容易,这几天听说每天都在下乡巡回服务,是吗?
陈:是的。最近我们站里的同事每天都是一早七点半出发,分组在各镇场设点检修,下午四五点钟才回城里。
时:您也是亲自上阵吗?
陈:那当然,我们是搞业务出身的。再说了,让我在一旁看同事做,我肯定要手痒加心痒。
时:这倒是大实话。听你同事说,在常人眼中非常枯燥的农机具,到了你的手中就像转动着的“魔方”。为了钻研业务,你经常把农机具拆了装,装了拆,而且乐此不疲。
陈:为了把所有机具的结构原理搞清楚,必须这样做的。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从事了这个专业,就要尽我自己的努力做到尽可能完满。
时:我注意到您用了“完满”这个词。可不可以解释为既要完美又要令大家满意,可以这么理解吗?
陈: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也不太会讲,反正就是说,既然做了,就应该做到最好。
时:可见您对自己是一个要求很高的人。
陈:还好吧。
时:那您是从1986年开始进市农机推广站工作的吧?
陈:对,1986年我一毕业就到了市农机推广站。
时:一干就是20多年。刚进单位时,您就有这样一股钻劲吗?
陈:也不是,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进站工作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有一位快退休的老同事突然发病了,我们一起把他抬到医院,在急救病房里,他问我们:“明天的拖拉机手培训怎么办?”这句话对我的触动真的很深。
时:是被他的这种心系农户的敬业爱岗精神深深打动了吧?
陈:是。
时:那您开始学修农机的时候,上手很快吗?是站里的老同志手把手教你的吗?
陈:有手把手教的,但更多的是给逼出来的。
时:逼出来的?别人逼你?还是你自己逼自己?
陈:我自己。
时:噢,自己逼自己!怎么个逼法呢?
陈:记得刚到单位时,我几乎什么也不懂。有一次,我的自行车钢圈变形了,当时我自己不会弄,我想我同事懂这一方面的,就叫他帮我调试一下。不料对方一口回绝了。他跟我说:“干我们这一行,要自己动手,你自己不动手,这个技术技能怎么能够提高呢?”我觉得有道理,就慢慢地摸索了……
时:从此,你就对每样机械都有了拆一拆、看一看的冲动。
陈:是。
时:我还听说你身上有一份“拗”劲,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那种。新机器怕拆坏,你就拆装自己的自行车、摩托车。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