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上犹县历史文化背景.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犹县历史文化背景 上犹县山青水秀,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 一、历史背景 上犹县建县于952年(南唐保大十年)。因境内有大山,状似犹蹲,高耸于场治北面,古称大犹(猷)山(即油石嶂),山下有犹水(即油石河)。治所建于大犹山之南,犹水口上侧,故名上犹。 976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上犹县属江西南路虔州。990年(淳化元年)于大余置南安军,上犹县属之。1212年(宁宗嘉定四年),改上犹县为南安县。《南安府志》载:“己已匹袍洞陈癸反,西路通判孙,咎犹字有反义,至壬申改上犹县为南安县”。 1277年(元十四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辖大余、南康、南安。至1279年(元十六年),改南安县为永清县。次年,复名上犹县,属南安路总管府。 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上犹属南安府,隶江西中书行省。 清承明制,上犹仍居南安府,隶江西布政使司。 1912年(民国元年)冬废府,上犹县直隶江西省政府。1914年(民国3年),江西分四道,分领81个县,上犹属赣南道。1926年(民国15年)废道,省直辖各县。1931年(民国20年),隶陆海空军司令部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1932年(民国21年),全省划分为13个行政属赣南专区。1935年(民国24年),全省缩为8个行政区,上犹属第四行政区。 赣南传统客家民居 营前客家民居由3组横向、4组纵向房屋对称相交组合而成,构成九厅十八井的棋盘模式,中轴线上由下厅、中厅、上厅、后花池组成,两翼又各有3个小厅,为便于采光和排水,每两个厅间设有一个天井,天井与下水道相连,即使在最多雨水的季节,也能排水通畅,使屋内保持干爽通气。民居外墙用石灰粉刷,青砖黑瓦白墙,配上青山绿水蓝天,既体现了房屋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又与当地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仿佛客家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山水田园诗。 客家人非常看重“做屋”(即建房)。在客家人看来,房屋除居住功能外,还对家事是否顺遂、子孙后代能否成为有用之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过去,当房屋主人用一生积蓄准备“做屋”时,首先请风水先生根据地形、山脉走向、河流流向等多种因素选准朝向,并打下两根木桩确定中轴线,再根据宽度选好大门的中心点,位置就算选好了。然后,风水先生还要根据房屋主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出具体动工的时辰,用红纸写好交给主人。此时第一步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风水先生在客家人“做屋”过程中充当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当地流传着“头先生、二木匠、三泥水”的说法,如果房屋主人是当地富豪的话,往往会挽留风水先生在家住下,一直到房屋正式落成,才用重金酬谢让其离开。 ??? 客家人“做屋”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墙体的材料取用底层生土,用锄头一片片挖下,墙面修补用土还要用竹筛过筛;墙体建筑过程先用大块杉木做成“墙斗”(即模板),把生土一层层填入“墙斗”内,每层之间还要放上木料或竹料增加拉力,用木夯一层层把生土夯结实。应该说,“做屋”的过程是一个重体力劳动的过程,好客的主人除了3餐伙食要搞好以外,上午还要增加一个“打斗昼”,这样一天就变成了4餐。为了喜庆,在整个“做屋”的过程中,还有5次“酒宴”,即“起手”、“打平水”、“放大门”、“下墙斗”、“圆屋酒”,届时请全体工匠、小工大吃一顿。伙食越好,工匠、小工就越加卖力,墙体夯得格外牢。有些客家民居虽然是土墙,瓦顶木梁,但时隔三四百年,仍然异常结实。 ?客家民居中轴线上的上厅,是客家人祭祀祖先、娶亲嫁女、族中议事的地方,所以上厅在整个建筑中是重中之重,上厅一般跨度较大(约10米)。为了解决屋梁的承重问题,在厅前两侧要设置两根木柱,这两根合抱粗的木柱不知得经过多少艰难从深山老林中觅来,然后经过能工巧匠做圆、雕花、刻字、油漆等一系列工序,再配上坚固石料做底座,成为上厅建筑中最靓丽的构件。上厅正中的屏风是摆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天井两旁的厢房则是办喜事的“接待处”。客家人对这两个地方的建筑更是不惜花费金钱,很多大户人家这几个地方的门窗隔扇都镂空、雕花、油漆、涂金,以显主人的奢华。 ?中轴线上的大门口是最能体现客家文化的地方,大门上宽约半米的一块长方形区域,称之为“月印”,根据主人的姓氏、祖先的功绩、典故、姓氏的发源地等,题上斗大的4个字,如“春申垂裕”、(姓黄)、“金鉴家声”(姓张)、“三省传家”(姓曾)、“禄阁流光”(姓刘)、“紫荆荣茂”(姓田)、“范阳衍庆”(姓邹)等。一个内行的外地人来到客家聚居地,从门楣上的题字,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主人的姓氏,从而找到自己的“本家”。 房屋落成后,整个建筑工程还远远没有完工,客家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要在房屋前建设一块晒坪,用于收获时期晾晒谷物,晒坪前挖一口水塘,万一失火时起消防取水的作用,水塘外侧为菜园,最后修筑一道半圆的围墙,在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