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脉法纂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脉诀脉法纂要

脉诀脉法纂要 脉诀脉法纂要 脉诀 十六则,二十七脉 医家四要 古谓医法,望闻问切,为之四要。望者,望其气色,为之色 诊,得病人神色,知病人之轻重;闻者,得病人之声音,知中气 之虚实;问者,得病之根由、平习之壮弱、病候、脏腑、饮食、 二便、好恶、情形;然后察脉,为之切,切者,病症与脉相符相 反,层层细察,详夺病情,立方用药,庶无谬误。古人立法意蕴 幽深,当以为规矩准绳。 脉之名义 《内径》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 精神之妙用也,脉行而气血随行;胃气者,后天之本也,胃气旺 则气强血旺,精神足也;肾水者,先天之源也,人之根本也,名 为神门,是以胃气神门二脉之为要也。古人云:由此二脉则生, 无此二脉则死。 谷气者,饮食之精华也。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为阴; 六腑者,胃、胆、三焦、大小肠、膀胱也,为阳;营者,血之营于内, 为里;卫者,气之卫于外,为表。脏与腑,阴阳配合,为表里也。心 与小肠、肺与大肠、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胱,皆阴阳表里也。三 焦者,上中下气候也。上焦如雾,以候膻中胸膈也;中焦如沤,以候 子浩草堂编辑2016 1 脉诀脉法纂要 中脘腹中也;下焦如渎,以候少腹丹田也。膻中者,心包络也,为厥 阴经。以五脏六腑并心包,为十二经络也。以脉之流行,人之五脏六 腑、表里阴阳反复推明,以求病之根源也。 寸关尺之名义 脉之流行,于寸关尺之总会也。手大指鱼际下肘腕高骨之分 也。上部为寸,在高骨上;中部为关,在高骨前;下部为尺,在 高骨下。左右手同,先准关部,然后寸尺,肘长宜疏,肘短宜秘。 左关前为人迎,右关前为气口。脏腑之气,皆出于谷气,亦为气 口也。 以关脉一部,分为三段,上段即人迎气口也。按左关肝脉,肝为 风府;右关脾脉,脾为仓癝,故伤寒症中,人迎紧甚伤于风,气口紧 甚伤于食。脾胃者,水谷之大源也。脏腑之气,皆出于谷气,即气口 也,六部之总称,非专指右关前而言也。 脉辩至数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五至无疴,闰 以大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冷;二至少气,寒之极矣;一至以下, 是为死脉;六至为数,数即热症;七至夺精,八至脱精,热之极 矣;九至离经,十至命尽。乍数乍疏,皆曰死症。 至者,脉来也,为阳;止者脉去也,为阴;五至为闰,如年之闰 月,五年二闰之意。若长以五至则是年年有闰,是为太过;六至为数, 子浩草堂编辑2016 2 脉诀脉法纂要 为阳盛阴衰之象,故为热症。若尺脉不热,内风症明;若有滑涩,是 为痹症。呼者,气之出于心肺;吸者,气之入于肝肾。呼吸之间,脾 乃受之。一息四至,是为平脉,五至为闰,亦平脉也。 平脉 先论平脉,然后论病。轻手而得,乃谓之举,脉在浮分;重 手而得,乃谓之按,脉在沉分;不轻不重,乃谓之寻,脉在平分。 左寸属心,包络随之,宜浮大而聚;左关属肝,胆脉随之,宜平 而弦长;左尺属肾水,小肠、膀胱随之,宜沉实而濡。左寸属肺, 胸膈随之,宜大而软毛涩之间;右关属脾,胃脉随之,宜缓而和 匀,不迟不急,有悠悠意意扬扬,难以名状即谷气脉;右尺属肾, 命门火、大肠随之,如龙入海底,有火相随,宜沉实而濡。不论 大小,总以至数分明,六脉相称,贵有神也。男子之脉,左大为 顺;女子之脉,右大为顺。男尺恒虚,寸大于尺;女尺恒盛,尺 大于寸。 举、寻、按三字,即浮、平、沉之意。心虽宜聚,而少散为平; 肺虽宜软,而短涩为平。三部总象,上浮、中平、下沉。肝脾二脉, 合在半浮半沉之间,肝以弦长而不硬,脾以和缓而活动,两手相称, 四至平和,此谓平脉,反此即病。贵有神者,即胃气之象也。关前为 阳,关后为阴,故男宜寸大,女宜尺大。不论大小者,依人之体象相 称也,老小之相等也。 子浩草堂编辑2016 3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